宋人吳自牧所著《夢梁錄》中將焚香、點茶、掛畫、插花,列為“四般閑事”。宋代是中國歷代中最為風雅的朝代,點茶法乃兩宋主流飲茶方式,是中國古代茶文化的一個巔峰。后又東渡遠播至日本和韓國等地,對日本國家文化的代表之一抹茶道和韓國的高麗茶禮有深刻影響。
宋徽宗曾豪言道:“近歲以來,采擇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造其極。”信此言不虛。王安石又曰:“夫茶之為民用,等于米鹽,不可一日以無。”足以想見宋代茶事流行規模之盛。宋式末茶最后的大家,明初寧王朱權在他的《茶譜》中說道:“盧仝吃七碗、老蘇不禁三碗,予以一甌,足可通仙靈矣。”令人不禁神往。
這一碗足通仙靈的末茶,是如何烹點而成的呢?先備茶末——用茶臼將精制的團茶餅搥碎,后用茶碾及茶磨研碾成極細的茶末,再用茶羅將茶末篩細。宋詩中之“屑之云雪輕”、“碾為玉色塵”、“磨轉春雷飛白雪”等等都是描述這些團茶、散茶經研碾磨制后,如雪末、云塵般隨風飄揚的狀態。
量好待用的茶末后,熟練流暢地擊拂攪拌,使茶末和湯混成乳狀。茶筅攪動使得茶湯與空氣充分融合,逐漸細密的餑沫聚滿盞面,與皎月般燦然而生。涌現出的湯花,宋詩稱其為“雪花”、“乳花”。《茶錄》中寫道:“茶色貴白”,一盞好的宋代末茶其色白“堪稱雪見羞”。
湯花浮面緊貼盞沿,久聚不散,能掛在盞壁上而不滑落,稱為“咬盞”。宋代斗茶以盞面乳花均勻,花色鮮白,著水無痕者為絕佳。
宋徽宗形容末茶之味為“香甘重滑”,將末茶清香甘甜、厚實濃郁、口感順滑的特點概括得非常到位。當一口香濃的末茶入口后,無數細微的泡沫在舌尖上綻放,而后回甘持久不散,感覺妙不可言,是完全不同于瀹茶的體驗。
而品飲末茶,乃是真正的“吃茶”,比之喝茶能更充分地汲取營養。因為茶葉里真正溶于水的部分僅35%,大量不溶于水的有效成分都被浪費了。極致的宋式風雅與養生并重,也因此日本入宋進修的高僧榮西禪師,將末茶帶回日本后,寫下了名著《吃茶養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