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意見》開篇指出:做好古籍工作,把祖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對賡續中華文脈、弘揚民族精神、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古籍一向屬于相對冷門的領域。今年3月,“加強文物古籍保護利用”寫入政府工作報告。4月,中央就古籍工作又專門頒發意見,其作用和意義不言而喻。
本文就何謂古籍工作、杭州新世紀以來以《杭州文獻集成》為代表的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及其作用和意義,試作一簡要論述。
圖1《永樂大典》書影
一、何謂古籍工作
中國人歷來有著書立說的傳統。《左傳》叔孫豹提出“三不朽”,其中之一是立言。曹丕作《典論·論文》,把文章視為“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宋代晏殊的曾孫晏敦復給人寫墓志銘,一定要寫上一句“有文集十卷”,雖然這十卷文集并沒有印行于世。而中華文明又是四大文明中唯一未曾中斷的文明,漢字又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使用的文字系統,因此古人所創造傳承下來的文獻典籍,數量之龐大、內容之豐富,舉世罕見其匹。
早在宋代,文天祥已經感嘆于史著之浩如煙海:一部十七史,從何說起?時間又過去700多年,十七史變成了二十五史。這還只是官修正史,此外還有私家編著的野史。史部之外,還有數量更為龐大的經部、子部、集部。雖經歷代亡佚,留傳至今的仍然極為可觀。據不完全統計,現存的古籍約有8萬種。
由于從文言系統向白話文系統的轉換,現代人要直接閱讀文言文已經備感困難,何況直接面對原本古籍?因此,古籍整理成了一項勢在必行的工作。何謂古籍工作?按照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教授安平秋的看法,古籍工作可以劃分為古籍的收藏與保護(包括古籍的鑒定、存藏和修復)、古籍的整理與研究(包含標點、校勘、注釋、翻譯及在此基礎上的深入研究等)、古籍的規劃和出版(重點是把古籍整理的成果發表出來)。
對大多數人來說,最有可能接觸到、也最息息相關的,是古籍的整理出版。古文獻學家黃永年先生認為,古籍整理就是對古籍進行校勘、標點、注釋、今譯等加工,其目的是為了讓古籍更便于今人和后人閱讀利用。
實際上,“五四運動”以后,中國學術出版界就開始重視古籍整理工作,如亞東圖書館出版標點本古典小說(如《紅樓夢》),商務印書館出版《國學基本叢書》,中華書局出版《四部備要》。
新中國成立后,國務院于1958年集合全國的專家學者成立了“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制訂了長期的規劃,使古籍的整理出版工作走上正軌。1981年,中央發布《關于整理我國古籍的指示》,指出“整理古籍,把祖國寶貴的文化遺產繼承下來,是一項十分重要的、關系到子孫后代的工作”;“整理古籍是一件大事,得搞上百年”。我們現在能夠如此便利地購買和查閱各類古籍,都因歸功于這一時期古籍整理事業的發展。
圖2-1未經整理的《咸淳臨安志》
圖2-2納入《杭州文獻集成》的《咸淳臨安志》
二、何謂《杭州文獻集成》
杭州作為六大古都之一,擁有八千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隋唐以后漸成人文淵藪,名宦耆宿、文人雅士代不乏人,尤其是作為中華文明高峰的宋代曾定都于此,歷朝歷代留下為數眾多的古籍。
新世紀以來,杭州貫徹落實“八八”戰略,確立文化強市的目標,著力推動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其重要成果之載體,便是《杭州文獻集成》。
2009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印發《杭州學工作章程》,正式提出開展研究、發掘、整理和保護杭州傳統文化和本土特色文化的杭州學研究工作。杭州學研究成果的載體是《杭州全書》,包括“叢書”“文獻集成”“研究報告”“通史”“辭典”五大部分。
《杭州文獻集成》屬于《杭州全書》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獻集成”定位為史料集,收錄范圍包括歷代記述、研究杭州的文獻;歷代杭州籍(出生在杭州,或籍貫是杭州)人士的著述;歷代雖非杭州籍,但久居杭州,且其主要著述在杭州完成者的著述。
而按照杭州學以及分支學科的設置,杭州文獻集成包括杭州、西湖、西溪、運河(河道)、錢塘江、良渚、余杭、湘湖、南宋等九大系列,分別對應:《杭州文獻集成》、《西湖文獻集成》、《西溪文獻集成》、《運河(河道)文獻集成》、《錢塘江文獻集成》、《良渚文獻集成》、《余杭文獻集成》、《湘湖(白馬湖)文獻集成》、《南宋文獻集成》。
自從新世紀啟動整理出版以來,“杭州文獻集成”已累計出版139冊,其中《杭州文獻集成》42冊,包括《武林掌故叢編》《武林往哲遺著》《吳越史著叢編》《咸淳臨安志》等歷史文獻。
最近,《杭州文獻集成》之《杭郡詩輯》8冊(含《杭郡詩續輯》、《杭郡詩三輯》)正式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這部書是杭州地方詩總集,由清代杭州人吳顥、吳振棫這一對祖孫,和丁申、丁丙這一對兄弟接力編成。全書共收錄杭州詩人7932位,始于順治,終于光緒十四年,對于我們了解清代杭州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有著不可忽略的意義。
圖3《杭州文獻集成》部分書影
三、作用及意義
《杭州學研究工作章程》指出:《杭州全書》是保護杭州的基礎、建設杭州的前提、管理杭州的保障、經營杭州的依據、研究杭州的載體。做好《杭州全書》編纂出版工作,發揮杭州全書“存史、釋義、資政、育人”作用,對傳承城市歷史文脈、提升杭州城市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
作為《杭州全書》的重要組成部分,《杭州文獻集成》切實按照“存史、釋義、資政、育人”的宗旨,為杭州的歷史文脈傳承、文化遺產保護和申遺發揮著重要作用。在西湖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過程中,煌煌50冊的《西湖文獻集成》,為西湖保護、建設、管理、經營提供文獻支撐,為西湖成功申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作為《杭州全書》的編纂出版單位,城研中心不僅做好《杭州全書》編纂出版工作,而且積極推進成果轉化,將全書成果與市場需求相結合,開展與兄弟城市地方學研究機構、高校專家學者等溝通交流,推過銷售、互換、贈送工作。
此外,還開展全書成果“進學校、進社區、進鄉鎮、進機關、進企業、進圖書館”,從參與支持“社區圖書館”建設,服務于城市管理、規劃和智庫等機關部門,吸引社會各界市民特別是青少年學生關心杭州、關注《杭州全書》等各方面,推廣《杭州全書》的社會影響。
多年來,《杭州全書》得到了中央、省、市各級領導的充分肯定,也得到了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杭州全書》已經成為杭州歷史文化研究的一張金名片,以其“存史、釋義、資政、育人”的宗旨,在傳承城市歷史文脈、提升杭州城市軟實力上積極發揮作用。
魯迅說,“歷史上寫著中國的靈魂,指示著將來的命運”。古籍整理是連接歷史與現實的橋梁。《杭州文獻集成》的編纂出版,將持續為杭州打造文化強市、世界一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發揮應有的作用。
圖4《杭州文獻集成》部分書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