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隘的設置在我國由來已久,古代關隘出現在夏、商、周三代,最早的用途是朝廷在邊境上所設的收稅關卡,后隨著關隘與長城的有機結合,成了抵御外來之敵的屏障。山西長城的修筑史,上起戰國,下迄明清,幾乎涵蓋中國修筑長城的所有歷史時期。又因山西特有的以表里山河為特征的地形地貌,所以,名關險隘在山西的分布有史以來尤其密集。
如今,長城和關隘,已經變成一份獨特的文化遺產。平型關、殺虎口、雁門關、偏頭關、寧武關、娘子關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山西長城和關隘地標。今天,我們帶你“云游”山西十大古關隘,感受長城最絢爛的遺存,聆聽長城最精彩的故事。
雁門關:天下第一關半部華夏史
雁門關,位于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公里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之說。是世界文化遺產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塞北游牧民族區與中原農耕區的分界地。
雁門關的圍城隨山勢而建,周長5公里多。城墻的南端分別與關城的東西兩翼相連,向北則沿著山脊延伸到谷底合圍,合圍處建有城門。圍城以外還筑有3道大石墻和25道小石墻,起到屏障的作用。
雁門關景區是以雁門關軍事防御體系歷史遺存、遺址為主要景觀資源的邊塞文化、長城文化、關隘文化的旅游區,蒼涼、凝重、雄渾、大氣的邊關特色風情旅游資源,展現了這座歷史名關的功能作用和興衰歷程,也講述著3000多年來的滄桑歷史和風云際會。雁門關與新廣武口相接,新廣武口處于兩山之間,東西兩側有長城遺跡。
平型關:歷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
平型關,位于山西省大同市靈丘縣白崖臺鄉,明正德年間修筑內長城時經過平型嶺,并在關嶺上修建關樓。平型關城虎踞于平型嶺南麓,古稱瓶形寨,以周圍地形如瓶而得名。后改今名。歷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周圍900余丈,南北東各置一門。“首戰平型關,威名天下揚。”《八路軍軍歌》中所唱的就是平型關大捷。這場激烈的戰斗就發生在大同市靈丘縣與忻州市繁峙縣的分水嶺上,明代內長城的重要關口——平型關。
平型關北面有恒山,南面有五臺山,海拔都在1500米以上。兩山之間有一條不是很寬的低地,平型關所在的平型嶺是這條低地中的隆起部分,所以形勢很險要,曾在無數戰爭中發揮著防御作用。平型關戰役遺址內保存有115師指揮所(關帝廟)、平型關戰役指揮所在地等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筑物等。1969年,在此建立了平型關戰役紀念館。
殺虎口:晉商的發源地和主通道
殺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塞上綠洲”右玉縣境內,緊鄰晉蒙兩省交接處。這里的古長城關隘卻有青蔥點綴。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游人的增多,右玉殺虎口的西口古道也熱鬧了起來。明朝大同鎮七十二城堡的右衛城說的就是現在的右衛鎮,有名的殺虎口就在這里。《明神宗實錄》記載“大同殺胡口為云中第一要沖地。”明清時期,殺虎口還成為晉商的發源地和主通道。曾經盛極一時的“大盛魁”商號的發祥地就在這里。
另外,“走西口”中的西口,即是殺虎口。殺虎口是明清山西歷史的縮影,是中國近代金融貿易興衰的實證。游人來到這里,登上古長城,一覽邊塞風光。此外,游人還可以到右玉長城歷史博物館,了解這座軍事要塞和邊貿重鎮,感受這里的多元文化。
右玉縣先后開發了殺虎口風景名勝區、南山森林公園、右衛古城等一批景區景點,創新和推廣了“西口風情生態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動”“西口風情冰雪嘉年華”兩大品牌,舉辦了國際賽馬公開賽、生態國際馬拉松、全國公路自行車聯賽等各類文化體育活動。
偏頭關:明長城外三關之首
偏頭關,位于忻州市偏關縣黃河邊。與寧武關、雁門關合稱中華三關,是明代長城外三關之首。偏關縣境內,內長城和外長城交匯的地方在柏楊嶺堡,始筑于明朝弘治二年,堡內獨存的那座空心敵樓,人稱“九窯十八洞”,外觀獨特。忻州市偏關縣,有“晉之屏藩、三關首鎮”之稱。
這里是內外長城相匯的地方,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偏關境內處處設關,步步設防,墩臺多達上千座,城堡多達40余座,長城遺址密度居全國各縣之最。來到堪稱長城博物館的偏關縣,絕對要去“館藏”之一的水泉堡看一看。水泉堡建于明朝宣德九年,位于偏關縣城東北處,與內蒙古清水河縣北堡鄉僅隔一“墻”,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相傳,北宋楊家將曾率兵駐扎于此。
2020年,晉北傳統四合院“偏頭關”院落落戶忻州古城中心地帶,這是偏關縣全力打造的集文化展示、非遺傳承、餐飲住宿為一體的主題院落,有效提高了游客的獲得感。
如今,在偏關縣開通運行的“長城一號”旅游公路,將境內的滑石古城堡、草垛山古城堡、水泉堡、老營古城堡等名勝古跡串聯起來,沿線還建設了自行車慢享道、自駕車營地、帳篷營地、觀景臺和漫游步道等,讓游客近距離感受偏頭關的長城文化。
寧武關:華蓋山下鳳凰城
寧武關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寧武縣。寧武關曾與偏頭關、雁門關聯結成內長城一線,是橫亙晉北五百里的一道巨大屏障。因其地處三關中路,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應偏關,東援雁門”之說。
寧武關是三關中歷代戰爭最頻繁的關隘,為農耕民族抵御游牧民族的劫掠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寧武關千百年來的戰爭紀錄中,最后一場大仗發生在明末崇禎年間。當時,李自成奮戰七晝夜,以慘重的代價,擊敗鎮守雁門關的三關總兵周遇吉,為奪取北京掃清了障礙。如今,在寧武恢河東岸,仍有周遇吉之墓,為磚石所筑。
寧武縣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著力打造以寧武關、石門“三懸”等為代表的長城軍事文化,做好寧武關長城、汾陽宮遺址國家文保單位搶救保護,從而講好寧武的冰川地質遺跡、生物多樣性、河源湖泊、邊塞民族融合、長城軍事等十種文化故事。
黃澤關:挑戰古道十八盤
晉中市左權縣的黃澤關,是內長城位于太行山中段的一座關。這里山勢險峻,路徑曲折,又稱十八盤,是晉、冀兩省間的交通要沖,也是晉冀兩省商賈的重要通行之道。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指的就是黃澤關。
據考實,黃澤關原有關城,建在一條狹長的山梁上,長有300多米,寬有數十米,關口南北兩側俱為對峙懸崖,關即建于狹窄的梁上。關西地勢平緩,出關東去為河北省武安縣,一路山勢急轉直下。關城內有一座廟址,有10余幢不同程度殘損的石碑,其中有一塊石碑為“新修十八盤井天郊城堡圖碑”,碑上完整地刻有黃澤關關城建筑布局。據說,這是我國發現萬里長城唯一刻有關城格局的碑刻。從黃澤關往東就是名傳古今的十八盤。十八盤很陡,短短數公里,海拔急劇下降數百米加之有十八個轉彎,故而地勢險惡。現十八盤山腰晉、冀兩省分界線上有關門、關墻等建筑基址,扼守入晉之口,當屬元代所置舊關。十八盤山頂山西左權縣一側有城堡一座,封堵東進之道,是為明代所建黃澤新關。
已連續舉辦三屆的“左權民歌匯”是左權發展濃墨重彩的一筆,讓遍布左權山間鄉村的農家樂、生態莊園普遍受益。黃澤關火山溶洞開發項目將建設生態汽車露營地等,助力左權生態文化旅游業發展。
孟門關:天下黃河第一門
孟門關位于今山西省呂梁市柳林縣孟門鎮。孟門為大禹治水之“天下黃河第一門”。太行八陘,即古代晉冀豫三省穿越太行山相互往來的8條咽喉通道,也是三省邊界的重要軍事關隘所在之地。
白陘古道指的是從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馬圪當鄉雙底村到河南輝縣十里河這一段保存最為完好的原始古道,全程百余公里。凡陘必為隘,凡陘必設關。白陘設立的關名為孟門關,屹然立于晉豫邊界,也就是呂梁市柳林縣孟門古鎮之外、孟門黃河古渡之上,東依巍巍呂梁,西濱滾滾黃河,南靠軍渡要塞,北鄰黃河“二磧”,且東越金鎖關黃蘆嶺,可通晉中平川直至京津,西跨黃河天塹即達陜北地區,是控山帶河的重要關隘。曾與娘子關齊名,有“東有娘子關,西有孟門關”之說,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素有“山西的西大門”之稱。
在柳林縣孟門鎮黃河大橋,沿黃旅游(孟門—磧口段)項目正在加緊推進中。依托“大禹文化”,飽經滄桑的孟門關,借古鎮魅力、黃河風采,吸引更多游客前來聆聽古關隘的故事。
虹梯關:八百里太行豎屏障
虹梯關古道位于山西平順聯通河南林縣的懸崖峭壁上,自古為晉東南與華北平原的交通要道。沒有人能說清古道的開通年代,只知自明嘉靖年間正式在此憑險設關也有近500年歷史。
虹梯關是山西八大古關之一,它扼在虹梯古道的咽喉之處,虹梯關山勢險要、地形復雜,有一夫當慶、萬夫莫開之勢。晉豫古道開創于何時無從考證,但古道遺跡八里梯級盤旋山道至今尚存,是當年晉豫客商行旅往來的一條主要通道。
20世紀60年代,當地群眾修建了一條長12公里繞過虹梯的“掛壁公路”,經虹梯關的晉豫古道只有在臭水峧村東的小梯嶺至虹梯關一帶可尋。由于長期廢棄不用,2米多寬的古道被荒草湮滅,只有當年過往商旅捐資修的山神廟、觀音堂、石板上的防滑遺跡依稀可見。
如今,平順縣開發了太行天路、井底掛壁公路、虹梯關掛壁公路等多條網紅打卡公路,推動當地交通與旅游實現雙豐收。
金鎖關:北齊長城的起點
金鎖關,又名向陽關,位于山西省汾陽市西三十里黃廬嶺山頂中部,中國長城百關之一。在現代公路通車之前,穿越汾陽金鎖關的“三十里桃花洞”,是溝通晉陜的交通要道,也是重要的軍事要地,北齊長城即以此為起點。
金鎖關是山西平川內地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東侵的關卡和門戶。從東漢時期起,這里就有重兵把守。至今,金鎖關上仍屹立著清朝嘉慶十一年的“永寧州東界”碑。現存的明弘治十七年《黃蘆嶺碑》記載:“黃蘆嶺高峻莫及,巖石險阻,其路通寧夏三邊,緊接四川之徑,凡羈郵傳命,商賈往來,舍此路概無他通焉。”現金鎖關門尚存,高4.5米,深3米,寬5米,為片石砌筑拱券結構。
娘子關:天下第九關
作為山西東大門,被譽為“天下第九關”的陽泉市平定縣娘子關位于陽泉東北30公里,是太行山脈中段由山西通往河北的一個重要關隘口。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這里群山環抱,綠水纏繞,交通便捷,資源豐富,是著名的旅游勝地。關外古道,蜿蜒起伏,是著名的燕趙古道。
娘子關關城位于萬里長城內邊的內三關長城南端,關內東城門又稱外城門,門洞上方鐫刻“直隸娘子關”五個字。南城門也稱內城門,復檐懸有“天下第九關”匾額。關城內還有關帝廟、真武閣等古跡,街道、民宅仍保持著唐代風貌,居民多為明清時期的“軍戶”后裔。
娘子關村依山而建,順水而居,地下水資源豐富,大小泉眼百余處,泉水四季噴涌不息。這里家家流水,處處涌泉,組成一幅“人在水上走,水在屋下流”的美景。水鄉村落文化、關隘長城文化、民俗傳統文化……近年來,平定縣圍繞娘子關景區大力開展招商引資,科學合理的規劃,獨具特色的“北域江南”風情,使得游客數量連年增長,目前,景區正抓緊推進精品民宿、“遇見娘子關”演藝項目、景區內部景觀質量提升改造等一批旅游配套設施的建設。
目前,“娘子關泉上文旅特色小鎮”列入了山西省特色小鎮創建清單,娘子關景區將會成為山西、河北兩省新興的周末鄉村微度假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