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時候陽氣升發,夏天則艷陽似火。春夏之交的時候,氣溫會從溫和慢慢變成炎熱,這時也是各種病癥容易作亂的時機,大家一定要格外注意預防。
中醫養生的關鍵在于“天人相應”、“順其自然”,中醫認為,天是一個大天地,人是一個小天地,換句話說,人與自然相通相應。
春季養生,重在養肝息風、養陽防風,而夏季養生應當重在養心安神、保健脾胃。從一年四季來說,應當遵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順應春夏養陽生發的季節特點進行養生,日常飲食中,注意多甜少酸。
因此,在這春夏之交時,以下推薦的古代中醫食療“秘方”可以吃起來~~~
春夏交替養生粥
01、紫蘇粥
原料:紫蘇葉6克(新鮮紫蘇皆可,量可適當多加),粳米50克,紅糖適量(據需少加或不加)。
制作:沙鍋內加適量水,放進紫蘇葉,煮沸1分鐘,網渣取汁備用。將粳米淘洗清潔,另行燒水,參加粳米煮粥,待粥熟時,再參加紫蘇葉液和紅糖,攪勻即成。
點評:紫蘇葉味辛,性溫,有散冷解表、行氣寬中、解郁化痰等調理作用,能擴大毛細血管,刺激汗液分泌而發汗,其浸液對流感有克制作用。紫蘇葉與粳米同煮,有和胃、散冷、解表作用。
02、地黃粥
原料:鮮地黃,白蜜、粳米、酥油各適量。
制作:地黃洗凈搗汁,每500克汁參加白蜜120克,熬成膏狀收貯,封好,每次用10克。將粳米約50克煮粥,粥熟時參加地黃膏10克,酥油少許。于早晚空腹食用。
點評:滋陰,養血,潤肺。實用于肺、腎陰虛,干咳少痰,咯血,陰傷便秘等癥。如為補腎肺用,可在粥中放進熟羊腎,切碎同食;如在粥中加花椒、姜則有溫中祛冷、回陽通脈之效。
03、紅豆薏米粥
原料:紅豆、薏米各適量,可添加蓮子一同熬粥,早晚食用即可。
點評:紅小豆具有利濕,散血,解毒,療寒熱,止泄痢,利小便,治熱毒,散惡血,除煩滿,健脾胃等作用。
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腫、健脾去濕、舒筋除痹、清熱排膿等作用,為常用的利水滲濕藥。薏米與紅小豆同煮,有良好的健脾祛濕作用。
“煲湯”是嶺南地區的一大特色,我們也不妨學習借鑒,根據時節,有針對性地煲些靚湯給家人喝,有助于家人(特別是抵抗力較弱的老人和孩子)少生病,平穩度過季節交替。
春夏交替食療方
1.赤小豆鯽魚湯
在此時節,赤小豆鯽魚湯就是不錯的食療方。
鯽魚,又名鮒魚,收載于《名醫別錄》,可做藥用,味甘、性溫,無毒,入脾、胃、大腸經;主虛羸,溫中下氣,具有健脾、開胃、益氣、利水、通乳、除濕的作用。
材料:赤小豆80克、鯽魚1條、生姜3片、陳皮5克。
做法:赤小豆、陳皮洗凈;鯽魚去鱗去內臟洗凈,放入鍋內加油稍煎片刻,然后與赤小豆、生姜、陳皮一同放入煲內,加水適量,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煲1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點評:《唐本草》載“合莼作羹,主胃弱不下食;作鲙,主久赤白痢”。即與莼菜同食做成莼菜鯽魚羮,對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者有調理作用,對痢疾也有止痢的作用,而《本草拾遺》記載,“主虛羸。熱煮食之;鲙主五痔”,同樣提及了鯽魚可以補虛羸。
適合人群:脾盛濕盛,頭面浮腫,肢體酸重之人。
2.豬骨土茯苓湯
材料:豬脊骨250克,土茯苓50克。
做法:將上述材料洗凈,加入10碗水煎至3碗飲湯。
點評:土茯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濕解毒的作用。用治濕疹濕瘡、女性陰道炎導致的白帶增多、瘙癢等,適量服食也可作為春夏潮濕季節的調養佳品。
適合人群:青少年、中年,皮膚濕疹瘙癢者或女性陰道炎患者尤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