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和良渚博物院攜手打造良渚文化刻畫符號的虛擬世界,擬于2022年5月18日聯合推出“鳥跡蟲文——良渚文化的刻畫符號”線上虛擬體驗展,帶您一起漫游無限的宇宙時空,探尋中國古老文字的濫觴與光影。
相傳漢字由倉頡所造,《明一統志·人物上古》記載:“倉頡,南樂吳村人,生而齊圣,有四目,觀鳥跡蟲文始制文字以代結繩之政,乃軒轅黃帝之史官也”。我們都知道,文字由刻畫符號發展而來,那么,中國的古老文明——良渚王國的刻畫符號是不是也如“鳥獸蹄迒”般?讓我們跟隨“鳥跡蟲文——良渚文化的刻畫符號”展一起發現吧!
展覽簡介
本次展覽運用計算機三維場景建模與數字圖像處理技術打破次元虛擬空間,構建360度全方位仿真立體導覽體系,帶給你全新的沉浸式體驗,穿越時空到達良渚王國,領略身臨其境的視覺感受與沖擊。
展覽架構
全展分為三個單元:晨星初萌、月涌星燦、北辰星拱,展現良渚先民類型多樣、獨具特色的刻畫符號,引領參觀者進入良渚先民在文明星空下的神秘世界。
第一單元:晨星初萌
早期刻畫符號處于萌芽時期,主要有整株和不規則枝杈式的植物形,高頻率出現的高鏃紋,顯示“太陽”強大力量的太陽紋。此時期刻畫符號古樸簡練、憨態可掬。一些簡單抽象的單線條在陶器上開始零星出現,以“×”、“平形線”為基本元素的刻畫符號似乎成為良渚人用來計數的符號。
第二單元:月涌星燦
良渚文化中期,良渚王國進入發展的巔峰時期,人們與自然的互動與交流日趨深厚,物質文明飛速發展,刻畫符號也隨之巨變,從簡到繁,從零散到系統,無數點線戳刻,熒熒而起。飛禽走獸、草木花卉,大量動植物圖符產生,良渚神鳥——“鳥立高臺”紋也在此階段出現。
第三單元:北辰星拱
符號是文字的前身,良渚先民創造的刻畫符號,數量眾多、反復出現,已有表意、計數、區別等功能,類型多樣且各具特色,原始文字隨著良渚文明的日益繁盛而呼之欲出。
良渚——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文化刻畫符號——實證中華五千年早期文字的源起。請跟隨展覽一起走進虛擬世界,追符文足跡,探文字掠影,見證中華血脈中的文明基因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