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翠郊古民居,漫步時光長廊里的感覺油然而生。沿著鵝卵石鋪設的小徑步入花園,只見主宅正門的門額上寫著“海岳鐘祥”,意為山海的祥瑞之氣對此情有獨鐘。門額下是青石楹聯,寫著“門拱紫宸春富貴,天開黃道日華光”,一代儒商的大氣盡展眼前。
翠郊古民居是吳氏家族的私家宅院,建于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占地20畝,依山俯水而建,宛如一個古老的大棋盤,設于幽谷之中。既有宮殿建筑之恢宏的氣勢,又有江南民宅精雕細鑿的特色,是江南廣大地區所發現的單體建筑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民居,被冠以“華夏古建筑活化石”“中國古建筑瑰寶”。有關古民居的照片收錄中國“老房子”大型畫冊,并于1998年在世界圖書博覽會上展示,引起國內外建筑界專家的關注。
張晉攝
翠郊古民居的整座古宅由360根木柱支撐而起,主要由3個三井合院并列而成,共圍出24個天井、6個大廳、12個小廳、192個房間。天井每條邊由3塊石條組合,以3個房間為一個單元,每間房安有3個門等。因為“3”通升,《道德經》寫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3”是個發展性的數字,將子孫興旺、生意興隆全部包含在內。
古宅把北方封閉的四合院與南方開放的庭院有機結合,別具風韻。整座古宅共有八條樓梯可以上下。兩側各有三條,后院兩條。因為整個二層是橫縱相連的,所以從任何一條樓梯上去,都可能繞二層一圈。
站在閣樓上觀覽全院,高墻青瓦,如屏似障,層層疊疊,次第而開。嚴實的廳堂間以天井相連,天井兩旁的花墻上又以漏窗借景。墻外花草忽隱忽現又盈溢出含蓄之美,這正是江南園林建筑的典型手法。南北文化結合,凝重不失輕巧,端莊不失調皮,宛如情竇初開的少女,美目流盼又不失矜持。
孫魯茜攝
翠郊古民居文化內涵豐富,首先作為民居建筑,其中最為濃重的自然是生活氣息。建筑的各種構造都是以方便生活作為基本出發點。如安全防盜、通風采光、防火防潮等。一路走來,可見每個廂房都有扇虛實結合的雙層推拉窗,內為緊閉的實窗、外為虛的漏窗。
相傳當年,吳家有個丫頭專職負責窗戶的開關。早晨用過早餐,開始將所有的窗戶雙重門打開,開完就到午餐時間。吃過午飯后,開始關上兩重推拉門,關畢就要用晚飯了。開關需要一天的時間,可見花窗之多。通過這么多的花窗,達到通風、采光、防潮的效果。
“青磚灰瓦掩映在碧水青山之中,靈秀而恬靜,融于山水,又點綴了山水。古宅猶如一本舒展開的書卷,透出一股淡雅的書卷氣息。”一位游客忍不住發出這樣的感嘆。
莊子曰:“樸素而天下莫能爭美。”吳氏家族經營茶葉,油漆味會破壞茶葉,所以整座宅院里面幾乎沒有刷過油漆,灰瓦之下便是青磚、木材的本色,如悠遠綿長的清唱。
進了大宅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藻井,為八卦形,完全由木木相嵌而成,其間雕有24只蝙蝠,寓意一年24個節氣,福氣相隨。藻井兩側便是原來的魚池,魚池不僅池底相連,而且與整座古宅24個天井都相連,天井兩旁花墻的花窗中央用木條隔出雙喜圖。
雕刻藝術在明朝興盛大發展,到了清朝雕刻藝術發展到最高峰,成為社會風尚。翠郊古民居是最為典型的時代代表,用手工雕花裝飾整座宅院,是當年造房歷時13年、耗資白銀64萬兩的主要原因。隨處可見鏤空木雕,還有石雕青石凳、青石石柱、青石楹聯、青石圍欄等,每一個大廳梁坊、斗拱、殿柱雕刻著雙龍吐珠、雙獅戲球、麒麟送子等,造型生動,栩栩如生。
古宅有192個房間,樓上每個房間有花窗兩扇,樓下每個房間三扇花窗,有的房間前后三扇。邊門又有花窗,光花窗就有1000多扇。花窗雕刻著各種各樣動植物,有蝴蝶、蝙蝠、石榴、花鳥、梅蘭竹菊,還有八仙人物、雙壽雙喜圖等,雕工精細,典雅出眾,刀法靈巧,神態各異,精美絕倫。通過文字或動植物的諧音、象征等,表示祝福之意。
據《吳氏宗譜》記載,公元17世紀末,其先祖應卯公之次子子望公生有大鏡、大鵬、大煥、大挺四子,分別為其建了4座大宅院,翠郊古宅是他小兒子的居所。吳氏以做雨傘架起家,后買田地收地租,繼而經營茶葉生意,成為富甲一方的大財主。翠郊古民居大興土木建房期間,正是制茶、販茶、興茶的興旺時期。
翠郊古民居用磚木結構修葺歷史的堅固,成為儒學文化與茶商精神融合存世之物證,吸引著八方游客,帶給現代的人們守望家園的夢,也帶給人們濃濃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