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興古民居以磚木結構為主,立柱和架梁組成屋架,架構連接之間,采用榫卯和設置斗拱起抗震作用,翼角翅飛出檐,既避日曬,又利室內采光。
由于泰興位于江淮之間,南北文化交融,民居建筑風格別具一格,既有南方的清秀、典雅,又有北方的雄渾、簡樸。
泰興古民居建筑遵守規制,中庸規矩,不事張揚,青磚黛瓦,簡樸端莊,外觀簡潔,與粉墻黛瓦的蘇式民居不同,蓋灰色蝴蝶瓦,壘磨磚清水脊,砌青磚包皮墻,樸實無華,素潔大方;結構科學合理,采用抬梁或穿斗式框架木結構,堅實牢固。據老人們說,“泰興歷史上曾有幾次地動山搖(地震),但不曾有房子倒”。
建筑材料除木料等外購,一般就地取材。建筑裝飾簡潔精巧,精致美觀。民居的主體建筑一律朝南而建,冬暖夏涼,民間有“有錢要買朝南住”的俗語。三間一進,少則三進,多則六七進,從前往后建在一條中軸線上,兩進之間用圍墻連成小天井,構成一個又一個的小院落。這種庭院建筑格局,極適合子孫后代奉儒守禮,耕讀傳家,同時又有冬暖夏涼,便于交往的優點。泰興百姓習慣“出門進院”的生活方式,喜歡寬敞的居住環境,喜歡串門,難怪許多老人不肯隨子女進城住樓房。泰興裝飾設計圖案多取吉祥之意,現有古民居遺存將向你展示這些風格特點。
一、庭院
庭院建筑是千百年來泰興民居的主要表現形式,在以房屋圍合的形制中,裝載著泰興人的思想觀點和審美情趣。這種內向封閉而又溫馨舒適的院落空間,曾經滋養培育了一代代泰興人的性情和性格,以至使“出門進院”成為最為普遍的傳統生活方式。
在使用上,院落空間幾乎包容了家居的全部生活內容。院落式民居吸引人的是隱藏在形式后面的人文精神。
圍合,不僅僅指的是物理的保護,而是建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圍合形成獨立完整的局部空間,給人以安全感與歸屬感。
圍合也必然形成大間距,既保證了私密空間的距離,同時又掃除了因安全而附加的封閉感覺,促成空氣流通,營造了良好的局部氣候條件。
二、坡屋頂
坡屋頂在泰興古民居建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幾乎是傳統建筑的代名詞。傳統的坡屋頂造型設計,會使宮殿、廟宇等宮殿建筑產生雄渾、挺拔、高崇、飛動和飄逸的獨特韻律,也會使民居建筑產生親切、自然和溫馨的感覺。
排水坡度一般大于3%的屋頂就叫作坡屋頂或斜屋頂。
泰興民居的坡屋頂主要有單坡式、雙坡式、四坡式和折腰式等,以雙坡式采用較多。雙坡式屋頂盡端挑在山墻外的稱懸山;山墻與屋面砌平的稱硬山。傳統的四坡頂四角起翹的稱廡殿;正脊延長,兩側形成兩個山花面的稱歇山。瓦線交匯在一點坡屋頂形式為攢尖頂,常在此點布置寶頂。
坡屋頂雙坡式或多坡式屋頂的傾斜面相互交接,頂部的水平線稱正脊;斜面相交成為凸角的斜交線稱為斜脊,斜面相交成為凹角的斜交線稱為斜天溝。沒有正脊的坡屋頂,則稱為卷棚頂。硬山頂、懸山頂、歇山頂均可做成卷棚頂形式。
泰興古民居的屋頂被覆地面,它不像哥特式建筑的尖塔那樣聳峙云端,而是以坐地觀風的鋪陳形式,鋪天蓋地,為人們塵世生活和諧與幸福提供了一種衡量標準。
小青瓦坡屋頂堅固耐火、撤水較快,屋頂的雨水沿瓦楞瓦溝經屋檐自由瀉下。這種屋面防水性能好,同時防火、保溫、隔熱、抗腐蝕,自重輕,構造簡單,施工方便。
三、屋檐
泰興家家有屋檐,青瓦檐、茅草檐或麥桔檐,那是房屋溫情而善意的延伸,如戴了頂漂亮的寬邊禮帽,正好給墻壁、門窗和趕路的行人、檐下的燕雀遮風擋雨。
青瓦,就是那種魚鱗小瓦,如眉彎彎,壓一露二,鋪成瓦楞瓦溝,屋檐處則是瓦當和滴水,如縝密心事,絲絲入扣。雨來,就當是無數個精靈跳上灰色的琴鍵恣意舞蹈,或疾或徐,或輕盈或滯重,又化成小小溪流,沿瓦溝瀉下屋檐,掛起一道晶亮珠簾。檐下放一木桶,很快就會滴答滴答地蓄上大半桶,那是母親喜歡的天水,燒茶、煮飯,好著呢。調皮的孩子則喜歡在檐下撐傘,讓雨花開在傘面上,一雙小腳仍是不肯安分,在傘下跺出一朵朵雨花。那場景想想也有趣,傘上是雨花,傘下是雨花,而那一柄黃油布傘連同孩子清亮的笑聲,不也是老家門前青瓦檐下最美的一朵雨花?許多年后,當你漂泊異鄉,一夢春雨常飄瓦,看到人家屋檐下撐傘而過的背影,也許就會掠過童年與鄉愁,何處才是你躲避人生風雨的青瓦檐?
柔韌而又易腐爛的紅茅草也能苫房。冬暖夏涼的茅草屋其實是農耕時代雖樸素卻不失敦厚與閑適的居所。清風吹過,檐下飄動幾綹長長短短的紅茅草,如村姑額前的劉海,又如爺爺不斷的須髯,遠遠一瞧卻有一種不事雕飾的美感。飛來飛去的不是燕子就是麻雀,還有土墻上鉆洞安家的野蜜蜂,嘰嘰喳喳,嚶嚶嗡嗡,熱鬧著呢。老爺爺、老奶奶坐在屋檐下,曬太陽、閑拉呱,喂雞趕鴨,看貓兒狗兒打架。這一幕到了詩人筆下,就是一幅叫作“清平樂”的村居圖。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那場景,幸福得讓人陶醉!一到雪天,茅草屋便臃腫成了雪房子,檐下掛了長長的冰柱,小孩子跳起來就能夠到,嚼得咯吱吱響,那是冬日里的天然美味啊。
老家還有麥桔檐,被修剪得整整齊齊,如理了個精神的小平頭,在明媚的陽光照耀下,黃燦燦的麥桔甚至有幾分“土豪金”的意思了。檐下掛兩串紅辣椒,幾穂老玉米,窗臺上曬些老南瓜、黃柿子,擱幾盆花花草草,映了紅窗花紅對聯,就是溫馨而有感覺的家了。高高爽爽的麥桔檐下,那些紅辣椒、老玉米總也不少見,就算是檐下飾物吧,當清供好了,供給日月、藍天、大地,親切、養眼又和諧,是豐收的見證、農家的象征、紅火日子的代言。
那些青瓦檐、茅草檐、麥桔檐下,發生過多少令人感嘆、欣慰、落淚或歡笑,值得咂摸回味的故事啊。
如今的房子沒了屋檐,倒是南方的一些景點或偏遠地區仍遺留著飽經滄桑的騎樓廊棚,供更多人休憩、看景、聊避風雨,那其實也是一種屋檐,詩意、優雅,惹人懷舊。
四、馬頭墻
泰興古民居遺存中有許多徽派建筑,馬頭墻就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在聚族而居的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較大,不利于防火的矛盾比較突出。而高高的馬頭墻,能在相鄰民居發生火災的情況下起隔斷火源的作用,故而馬頭墻又稱封火墻。
馬,在眾多動物中,可以稱得上一種吉祥物,中國古代“一馬當先”“馬到成功”“汗馬功勞”等成語,顯現出人們對馬的崇拜與喜愛。而從高處往下看,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馬頭墻,給人一種“萬馬奔騰”的動感,也隱喻著整個宗族生氣勃勃、興旺發達。
五、窗格
泰興古代民居多有窗格,古樸而雅致。
如果說古窗是古建筑上的一雙眼睛,那么窗格則格出了古人生活的浪漫。
古代的工匠,運用最簡單的線條和幾何圖形,將一扇簡單呆板的窗戶,變得充滿了流動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