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遷古民居建筑群位于浙東仙居縣白塔鎮,始建于元代,建筑風格橫貫元、明、清、民國時期,現存以清代民居建筑為主。鑲嵌在門窗欞臺上的精美木雕、石雕、磚雕和門堂卵石鑲嵌各有風格,內涵豐富,因此高遷古民居建筑群又被稱為“江南雕刻博物館”。
高遷古民居建筑群有700多年歷史,至今還聚居著1000多戶人家,以吳氏家族為主,是吳氏宗族組織管理下的血緣村落,也是吳氏一族集居地,他們保留了不少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習俗。吳氏一族始于五代(梁)光祿大夫吳銀青,南宋曾出龍圖閣直學士吳芾(1104—1183)、左丞相吳堅(1213—1276),明代有左都御史吳時來(1527—1590)等人物,至十七世浙東副元帥、懷遠將軍兼仙居縣尹吳熟公來高遷居之。隨著人口繁衍,白塔鎮厚仁村土地資源緊張,吳氏先祖為了更好的居住環境,便選擇在村南1千米適合居住、可耕可讀、寬敞高坦的地方開始興建各類宅院,并定名為“高遷”。
高遷古民居建筑群目前保留有清代官宦巨宅27座,歷史建筑110多座,老街1條,古井30余口,古水塘10多個,此外還有無骨花燈、長旗燈等非遺項目10多個,是一座活態的傳統古村落。“三臺九門堂”(“三臺”指三座獨立的大宅院住宅,“九門堂”指三座宅院各有三個“門堂”,就是形容宅院宏大,家底厚實,是地方上對大宅院的一種獨有稱謂)和四合院在仙居各地普遍存在,但像高遷這樣建筑雕梁畫棟,木石磚雕精美,文化內涵豐富的卻不多。高遷的“三臺九門堂”和“四合院”一般是坐北朝南,規模宏大,布局精巧,保存完整,木、石、磚雕精美絕倫。
建筑外圍一道道高聳的馬頭墻圍合著院落,每個宅院以堂命名,如新德堂、慎德堂、余慶堂、積善堂、思慎堂、省身堂、折桂堂、日新堂等。堂內天井卵石鑲嵌圖案各不相同,越是年代久遠的卵石越粗獷,圖案越簡潔;晚清至民國時期鑲嵌色彩絢麗,圖案精美,內容豐富,銅錢地九連環、子孫富貴萬萬年、暗八仙、卷書、福祿壽喜、蝶戀花、陰陽八卦等吉祥寓意圖案鑲嵌其中。
堂內建筑構件、門窗雕刻以花鳥草蟲、人物故事、名家詩句、歷史典故等為題材,如屋柱雀替有獅子戲球、鳳穿牡丹、福祿壽;門窗雕刻更是繁花似錦,使用淺浮雕、高浮雕、深雕、透雕、鏤空雕等各種技藝,有小八卦窗、大八卦窗、人物故事窗、福字窗、祿字窗等吉祥圖案。此外,墻體石窗為透風、透光、防盜、實用裝飾一體的精美藝術品,圖案有銅錢窗、元寶窗、花草窗、雙龍戲珠窗、壽字窗、萬字窗、如意窗、工字窗等,石雕工藝精細,選材講究,圖案各不相同。
高遷古民居布局嚴謹合理,深宅敞院,在恢弘素雅中展示繁華與顯赫。在建筑選址上采用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的風水理念,并在朝向上采用坐北朝南的形式;建筑空間布局基本是以院落為核心來組織,中心軸線,左右對稱;在建筑空間要素上,高遷古民居一般由明堂與廂房、院落與天井、墻體與屋面等組成,墻體的色彩基調則以傳統民間建筑的灰白色為主,砌筑則多采用“空斗墻”的形式,古建筑屋面多采用穿斗式構架的懸山頂,建筑整體顯得輕巧通透。
木雕、石雕、磚雕、卵石鑲嵌普遍存在于古民居建筑內,各堂各扇門窗上都雕刻博古雜寶、戲劇人物,精彩生動,獨具匠心,代表著浙東古代民居雕刻藝術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