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域廣大,其建筑特征在歷史形成過程中,不同區域形成不同的風格,即使總體相似,但還有部分不一樣。正如梁思成先生說:“建筑之始,本無所謂一定形式,更無謂一定派別,其先蓋完全由于當時彼地的人情風俗、氣候物產?!?/span>
就以川東北巴中及毗鄰周邊來看,都有些許不一樣的地方,堂屋是敞廳(蒼溪),堂屋兩邊正房不正面開門(恩陽茶壩等),在平昌與萬源交界的筆山、鎮龍,柱頭與排搧的柱骨都是四四方方的條石等。
“青瓦出檐長,穿斗格子墻,懸崖伸吊腳,外挑跑馬廊?!庇腥司痛丝偨Y,成為川北民居建筑特征的真實寫照。
川北地區位于大巴山南麓,大多數地方是山區,平壩很少,總體上構建的是依山傍水村落格局。
川北民居多為土木房結構,即用木頭做成框架,青石或土坯砌墻,上蓋茅草或青瓦。在房屋布局上,有走馬轉角屋、一字型、曲尺拐、吊腳樓、四合院等。
在建筑單體上,講究因地制宜,以中軸線布局,通常采用穿斗式木結構,墻體多用篾笆夾雜著泥土筑就,屋頂采用青瓦坡式屋頂處理,以解決四川多雨季節的屋面排水問題。
住宅外墻多采用白色為基礎色調,利于反光,彌補蜀地采光不足的缺陷;
門窗以淺褐色或是棗紅色為著色基調,與白墻相配,顯得清新而淡雅。
雕梁畫棟,飛檐斗角是川北民居不可或缺的元素,表達了巴蜀之地的婉約美和內斂氣質。
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設計,建材以木、石灰、青磚、青瓦為主。墻有磚墻、土墻、石塊(石板)墻、木墻(木板或原木)、編夾壁墻等;屋頂用小青瓦、草、谷草、山草、石板瓦、樹皮瓦等;還有門杠的。這些就地取用的材料,既經濟節約,又與環境十分協調,相映成趣,鄉土氣息格外濃郁。
屋頂多為人字坡,上鋪小青瓦。小青瓦屋頂的特點是透氣性好,空氣從眾多細密的縫隙中進入室內卻又感覺不到風,較好的解決了室內的潮濕問題屋頂出檐深遠,既可以遮擋陽光輻射,又可以防止雨水沖刷墻面或滲入屋內。
房屋大小由柱口決定,一般有五柱口、七柱口、九柱口,柱口越多,開間越大。間數的多少在于增加排搧,與柱口無關。一般修單不修雙,正房一般三五七間均可。廈房不講究,加個挑梁,做個分水則又自成風格。川北民居任選憑歷史上人口大遷徙和王朝興衰更替,任憑中原文化和其他地區建筑文化的相互影響和交融,始終保留著自身的建筑風格基礎上兼容并蓄,繁榮興旺。
巴蜀之地是我國古代干欄式樓房的發源地之一,成都十二橋三千多年前殷商時期干欄式木結構建筑遺址,已用木樁基礎、木地梁、竹木墻體和木綁扎與榫卯相結合的房頂。秦漢時期,巴蜀建筑水平更為壯觀,已“與咸陽同制”。咸陽為秦國都城,能與首都“同制”的地方估計也不多。后經唐宋、元明清朝代,雖然時間久遠,但川北民居建筑風格還是十分穩定的成熟。
最具精華之處是民居的院落,基本組合單位是“院”,是由東、西、南北四面房子圍合起來而形成了內院式住宅,立面和平面布局靈活多變,對稱要求并不十分嚴格。院內或屋后常有通風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風”。其次,這種風格表現在建筑造型上是輕盈精巧。它在給人以領域感的同時又密切著鄰里關系,它體現在住宅布局中的開敞自由。民居建筑特征是以庭院式為主要形式,川北四合院與北方的四合院相比有下一些特征。
多因山勢走向而建,或坐西朝東,或坐南朝北,其朝向沒有固定模式。
因雨水多,四合院則天井縱深較淺,宅出檐及懸山挑出很大,有利于防止泥墻、木板墻、土木墻遭到雨水的沖刷。
四合院建造上就地取材,以石料、木料為主,以木制梁、楔、柱、椽,以木作樓板,以竹隔墻,以磚、土或石砌墻,以瓦蓋頂,墻體多為石灰刷白,反映出川北民居崇尚明亮、簡樸、純潔的風格。
在大山深處,其吊腳樓又是另一種民居特色。吊腳樓多依山靠河就勢而建,其原因是地形限制,不如平壩寬敞容易布局。最大限度利用地勢,基本的特點是正屋建在實地上,廂房除一邊靠在實地和正房相連,其余三邊皆懸空,靠柱子支撐。吊腳樓有很多好處,除能節約土地外,而高懸地面既通風干燥,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
窗雕很有特色,窗欞全部是方形窗的結構,現在保存下來的窗雕多半是分格類,還有如意格以及鳥獸花卉、什錦嵌花,各具神采。窗雕中有很多蝙蝠造型,寄托人們對生活幸福與生意興隆的多重追求,它還有另外一種寓意,即對鹽的珍愛,這是由于蝙蝠吃鹽,也被稱作“鹽老鼠”。雕刻的內容豐富多彩,各種宗教故事、生肖故事、傳說、動物、花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