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欄桿最古樸,只是多用于道觀、佛寺及墳墓。池塘旁邊或許可以用,然而不如用兩個石蓮柱在兩端,中間用木欄桿為雅致。柱子不能過高,也不能雕成鳥獸的形狀。亭臺、水榭、過道、廊屋可以用朱紅欄桿以及鵝頸靠背。正堂中,要用大木料雕成如石欄桿一樣,中間挖空,頂上用柿子狀裝飾,漆成朱紅色,中間做成荷葉寶瓶形狀,漆成綠色。
飾有卍字圖案的欄桿適宜用在閨閣中,但不太古雅。選取書畫中可以用的圖案,按自己的想法來做即可。用三條橫木做成的欄桿最簡便,但太樸素,不能用得太多。欄桿要以一根楹柱為一扇,不能在中間立木頭將其分成兩三格。如果在室內就完全不必這樣了。
原文
石欄最古,第近于琳宮、梵宇及人家冢墓。傍池或可用,然不如用石蓮柱二,木欄為雅。柱不可過高,亦不可雕鳥獸形。亭榭廊廡,可用朱欄及鵝頸承坐,堂中須以巨木雕如石欄,而空其中。頂用柿頂,朱飾,中用荷葉寶瓶,綠飾。卍字者,宜閨閣中,不甚古雅。取畫圖中有可用者,以意成之可也。三橫木最便,第太樸,不可多用。更須每楹一扇,不可中豎一木,分為二三。若齋中則竟不必用矣。
三言兩語
以故宮的尋杖欄桿為例,尋杖欄桿又稱巡杖欄桿,是我國欄桿中最常用的一種。系由尋杖、望柱、華板、地栿等主要構件組成,以其最上層的尋杖而得名。尋杖等主要組件,在漢代即已出現,至南北朝時期,尋杖欄桿的形制便已基本具備,從隋代開始,欄桿中的盆唇、蜀柱已逐漸普遍運用。
尋杖欄桿原用木料建造,石欄桿興起時,均仿照尋杖欄桿式樣。故宮內使用尋杖欄桿的建筑除弘義閣與體仁閣外,還有乾隆花園內的景祺閣、符望閣,御花園內的延暉閣、養性殿等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