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一直流傳“冬吃蘿卜夏吃姜”,以及“上床蘿卜下床姜”的說法。以上兩句話的意思是說,夏天適合吃姜,冬天適合吃蘿卜,一天之中,最好是在早上吃姜,晚上吃蘿卜。
生姜,為姜科植物姜的鮮根莖。
《呂氏春秋》載,姜為多年生草本,高40~100厘米。根莖肉質,扁圓橫走,分枝,具芳香和辛辣氣味。以塊大、豐滿、質嫩者為佳。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產,主產四川、廣東、山東、陜西等地。
生姜在我國不但是飲食常用的調味佳品,在醫療上的廣泛應用也有悠久的歷史。
《神農本草經》:生姜,辛溫,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氣,通神明。
生姜的作用,概括起來主要有這兩個:
1.溫中,化痰濕,止嘔吐。胃主降,若困于寒濕,停滯不動,胃氣不降反升便成了上逆,常見打嗝不止、惡心嘔吐、口吐清水白稀痰。
生姜辛溫能化去寒濕,健運脾胃,降逆止嘔。孫思邈說生姜是“嘔家圣藥”。易暈車、暈船的人若是脾胃寒涼,可以嚼姜或把生姜片貼在肚臍,讓它暖脾胃,降氣止嘔。
生姜的溫熱還能解魚蝦等寒毒,吃螃蟹常配姜絲;生姜還能解半夏的毒,姜半夏便是用生姜煮汁來炮制的。
2.解表散寒:生姜辛散,能上升溫肺、溫表、開毛孔出汗,驅趕體表寒濕。淋了雨來一碗姜湯,就把感冒這個瘟神送走了。
在空調冷氣盛行的現代,夏季吃姜有特別的意義,那就是:讓陽氣順利進入孫絡(絡脈的細小部分)和肌肉。《黃帝內經·四時刺逆從論》:“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
大家多待在空調房里,出汗出得少,陽氣上升實際上不完全。而吃點生姜,引陽氣到體表,出點汗(或不出汗)都有助于陽氣走到體表的犄角旮旯,使那里不至于堆積寒濕等邪氣,避免以后出現局部涼、麻或經絡堵塞等問題。
別小看這些稍節部位,這些小地方恰好是氣血能否正常回流的關鍵,關系到內臟的正常運行。
我國古代名人吃姜的也很多。
孔子活73歲,這個年齡在春秋時期絕對算是高壽。這和孔子健康的飲食觀和衛生習慣是分不開的。其中就有姜的功勞。
《論語》記載孔子說過:“不撤姜食,不多食。”每次吃飯,他都要吃姜,但是每頓都不多吃。南宋理學大師朱熹在《論語集注》中,對孔子食姜的嗜好進一步作了闡釋,說姜能“通神明,去穢惡,故不撤。”
蘇軾任職杭州太守時,有一天,他去凈慈寺游玩,拜見寺內主持。主持年過八十,鶴發童顏,精神矍爍,面色紅潤,雙目有神。
蘇軾感到十分驚奇,問主持用何妙方求得如此長壽。主持微笑著說:“老衲每日用連皮嫩姜切片,溫開水送服,已食四十余年矣。”
蘇軾回去之后,特意記載了這件事,并寫了一首詩:“一斤生姜半斤棗,二兩白鹽三兩草,丁香沉香各半兩,四兩茴香一處搗。煎也好,泡也好,修合此藥勝如寶。每日清晨飲一杯,一生容顏都不老。”
這首詩被后人收載編著于《蘇沈良方》中,叫做“駐顏不老方”,許多養生醫籍均有轉錄,足見生姜對于抗衰老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