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傳統民居格局多元,有單體建筑、連體大厝、街路店鋪、土樓等。厘清莆仙傳統民居建筑格局,以名詞加圖片進行解釋是比較直觀的。
“幾座幾間廂”
莆仙民居格局基本秉承了漢人建筑中軸對稱的特點,又根據自然環境、經濟情況和匠師流派產生了屬地分風格。
在莆仙傳統建筑中,橫向開間稱為“間廂”,縱向進深稱為“座”。如“三間廂”就為三開間建筑,“雙座五間廂”就為兩進五開間建筑。除此以外,影響建筑格局的還有“下間拖”“后間拖”“大門坦”“護厝”等附屬建筑。
明晰建筑格局是初步了解建筑的較佳選擇。莆仙傳統民居格局多元,有單體建筑、連體大厝、街路店鋪、土樓等。厘清莆仙傳統民居建筑格局,以名詞加圖片進行解釋是比較直觀的。
埕:亦叫埕頭,門前較大的空地。衍生有:石埕、灰埕、紅磚埕等。
下座:第一進,該座的廳稱為下廳,廳堂外敞,正面作正門,內面作隔扇門或內敞。
下照座:第一進,正面朝第二進,外墻封閉,不作正門,側邊作大門坦,多見于原莆田縣官宅,如城里廟前大宗伯第,荔城東陽村御史第,西天尾澄渚村俞立生府第等。
大門坦:亦作大門壇、門坦,凹字狀。仙游常位于下座正中,莆田常獨立建造或設下照座側邊。
頂座:第二進,該座廳稱頂廳。
后座:第三進,廳稱為后廳。
披榭:天井左右兩側連接上下座的廂房或連廊。
三間廂箍:亦叫三間廂仔。面闊三間,深一進。中軸對稱,由一個廳和兩間廂房組成,是較為基礎的建筑格局。箍(莆音讀kou)意為一段、一截。
四目廳:面闊三間,深兩間。由一個廳和四間廂房組成。產生的主要附屬名詞有:廳前、大房、后房。左邊大房叫大爿大房,右邊后房叫細爿后房,以此類推。
雙座三間廂:由兩棟三間廂箍,或下座為三間廂箍頂座為四目廳及披榭組成的天井院式建筑。產生的主要附屬名詞有:天井、下廳、頂廳等。
五間廂:在三間廂箍或四目廳的基礎上左右各增加一間的五開間建筑。所增建筑屋面瓦作需與正厝同向,該間稱廂廳。廂廳后側可隔出廂廳后房。
七間廂:在五間廂的基礎上左右各增加一間的七開間建筑。所增建筑稱中廂廳。中廂廳后側可隔出中廂廳后房。
下間拖:垂直于下座廂房、廂廳或中廂廳的前伸建筑。常當廚房,柴火間,也叫下間。
后間拖:垂直建筑主體,在主體建筑后部延伸的建筑。也叫后尾拖、厝后間。
護厝:垂直于主體建筑左右兩側的條狀建筑,建筑通過圍墻、連廊與主體建筑相連形成天井院落。
福堂:頂座或后座末端隔斷處,用于放置先人牌位或供養神祇。隔斷后部空間稱福堂后,常用于放置壽材。
覆甓:莆音讀papia。為主體建筑左右增加的單坡附屬建筑。較廂廳瓦面不同,該建筑瓦面垂直于正厝瓦面。該詞采自湄洲,仙游稱拖甓,一些地方稱披榭。
迎頂:一樓門及碼面窗外高于埕頭的地面。
走馬圍:二樓及以上樓層的外走廊。
龍虎樓:修建豪華的下間拖閣樓,多見于涵江。
集體厝:人民公社時期集體建筑,以中間廳堂為中心,左右修建房間,至多有十余間,以兩層為常見。呈“一”字形,個別為“口”“冂”字形,或團塊形。
鴛鴦厝:兩張建筑格局、風格相似相鄰的建筑。
店面:商業街道店面建筑。多見兩樓,接連成片。開間較小,縱深長,常有二、三進。沿街為店面,后部為生活區、倉庫。莆仙保存較好的傳統店面建筑可見于楓亭老街、梧塘老街、東方二十五坎等。
坎:店面量詞,如蜀坎店面。
張:建筑量詞,如三張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