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炎炎,空調、西瓜、電視成為不少人的夏日必備三件套。現代生活的便利賦予人們在酷暑中的陰涼,但是在空調等尚未發明的古代,古人又是如何度過高溫天氣呢?
涼風輕搖
古時,扇子稱為“搖風”,多用竹篾編成。文人墨客常在扇上作詩繪畫,增添雅致,又被稱為“涼友”。到漢代“人工風扇”開始在富貴人家流行。富人家有時會買絹帛制成的扇子,搖起來比較省力氣,也比較有“檔次”。文人墨客喜歡在扇面上寫詩作畫,既可消暑,又添情趣。《西京雜記》載:“長安巧匠丁緩作七輪扇,大皆徑丈,相連續,人運之,滿堂寒顫。”可見其納涼效果非常好。
閑時偷涼
唐代時,出現了涼屋。涼屋-般傍水而建,采用水循環的方式推動扇輪搖轉(猶如民間的水車),將水中涼氣緩緩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機械將水送至屋頂,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簾”,使涼氣進入屋子。
到了明代,諒屋更加完善高明,有文為證:“霍都別墅,一堂之中開七井,皆以鏤刻之,盤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涼,不知暑氣。”比起密不透風的現代“空調房”來說,降溫效果更好、空氣更清新、也更符合綠色環保的理念。
內飲食療
在古代,同樣也少不了冷飲,詩人楊萬里就大贊過:“似賦還咸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消。”宋朝就已出售冷飲,詩云:“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賣冰-聲隔水來,行人未吃心眼開。”宋代冷飲已經有冰糖冰雪冰元子、雪泡豆兒水、雪泡梅花酒、酸梅湯等。元代之后,冷飲品種越來越多,像《紅樓夢》中出現的玫瑰露、木樨露、玫瑰鹵子湯等。除了冷飲,消暑食物還有瓜果涼茶。“過雨荷花滿院香,沈李浮瓜冰雪涼”講的是冰鎮瓜果的涼爽。“高樹秋聲早,長廊暑氣微。不須河朔飲,煮茗自忘歸。”品茗也能祛熱。
心靜自然涼
白居易詩日:“何以消煩暑,端坐-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同。”這般超脫心境實在令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