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也是夏季的第三個節氣。6月6日00點25分迎來芒種。此時節北方干燥高溫,南方氣溫升高,空氣濕度增加,天氣開始悶熱,預示著仲夏時節正式開始。
芒種,是“有芒之谷類作物可種”的意思,適宜晚稻等谷類作物種植。農事耕種以“芒種”這節氣為界,過此之后種植成活率就越來越低。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于節令的反映。
“芒種”一詞,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于兩漢時期的著作《周禮》:“澤草所生,種之芒種。”另,元時期吳澄的著作《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解釋:“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芒種是“有芒的稻谷類作物可以播種”的意思。
芒種·三候
一侯螳螂生
螳螂于上一年深秋產卵,到芒種時節,螳螂卵因氣溫變化,破殼生出小螳螂。
二侯鵙始鳴。
鵙(jú)是指伯勞鳥,有“雀中猛禽”之稱。喜陰的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并且感陰而鳴。
三候反舌無聲。
反舌是一種能夠學習其它鳥鳴叫的鳥,此時因感應到了氣候的出現,慢慢停止了鳴叫。
芒種·習俗
送花神
農歷二月二花朝節上迎花神。芒種已近五月間,百花開始凋殘、零落,民間多在芒種日舉行祭祀花神儀式,餞送花神歸位,同時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
掛艾草
人們會把艾草從田里割回來,然后擺放在自家的門口,還有些人會把艾草曬干,點燃后在屋子里轉上一周,蚊蟲也會被驅走。
打泥巴仗
貴州東南部一帶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種前后都要舉辦打泥巴仗節。新婚夫婦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體插秧,邊插秧邊打鬧,互扔泥巴。活動結束,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歡迎的人。
煮梅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三國時有“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種天然優質有機酸和豐富的礦物質,具有凈血、整腸、降血脂、消除疲勞、美容、調節酸堿平衡,增強人體免疫力等獨特營養保健功能。但是,新鮮梅子大多味道酸澀,難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
芒種·養生
芒種時節,天氣炎熱,汗出增多,耗傷津液,出現煩躁、口干渴等表現,要預防暑熱,補充水分的同時要注意補充鉀。夏季暑氣過重,以飲綠茶為佳。綠茶性味苦寒,有助于清熱、消暑、止渴。
民間諺云:“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牽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形象地描述了人們在此時節容易感到慵懶、疲勞、沒精神的特點。飯后午睡30分鐘左右,有助于減緩疲勞、恢復體力;也可以在午間適當曬曬太陽,以順應陽氣充盛的時機,有利于氣血運行,振奮精神,正所謂“春夏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