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民居是世界上數量最多、內容最豐富多彩的農耕文化遺產,是我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原真、最完整,仍然鮮活的傳統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燦爛悠久的建筑文化最集中的反映。傳統民居作為中國人的集體鄉愁符號、現代精神原鄉、家文化承載地,有很多優秀元素值得吸取,但在傳承過程中必須有所揚棄,并根據生產和生活需要,融合新時代建筑的使用功能,增強吸收現代文明、城市文明的意識。
傳統民居要適應時代之變
中國傳統民居是土木書寫的史書,與時代生息相關。時代塑造了民居,民居也在記錄著時代的變化——自人類營建房屋開始,民居一直在遵循這條規律發展。至今,坊間仍言: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居住行為和居住容器可以最直接地反映社會文化,而目前社會文化正向多元化方向發展,社會結構在快速變化中,城市群朝聚集化方向發展,鄉村振興全面推進。在此大背景下,傳統民居發展處于動蕩期,呈現出很多不確定性,我們需要有正覺正念,選擇正確的發展道路。
傳統民居蘊含的豐富精神價值值得傳承。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體系的沖擊很直觀地體現在傳統民居的發展進程中。在這期間,中國傳統建筑技術體系逐漸支離破碎已成為令社會公眾痛心、又無力改變的現狀。這一問題需要我們理性地看待。面對終將消失的傳統民居,我們具體傳承什么?到底由誰來傳?我認為,首先,是傳承其定性、定量、可以提取和復制的技術成果。譬如,陜西窯洞、豫南地坑院、新疆高臺屋、閩東土樓都是夯土建筑,在建造過程中使用了從遠古時代延續至今的夯土技術,可以為當今民居建造所用。
其次,傳統民居承載的是傳統生產和生活方式,其精神價值、歷史價值、文化價值遠大于經濟價值。它們建立的精神高度、承載的智慧思想、與萬物相處的態度永遠都不會過時,尤其是其中蘊含的百折不撓的堅持精神、一物一世的惜物精神、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值得代代傳承。我們應該加強對這些遺產的保護,更加重視技術的傳承和精神文化的挖掘工作。在這方面,日本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日本部分古寺每年都要拆除重建一次,目的就是讓工匠在不斷練習中掌握傳統建造技術。
傳統民居要融合西方建筑的功能性。當下,“千村一面”的現象正繼“千城一面”之后隨著中國鄉村振興的推進逐漸蔓延開來。面對鄉村民居風貌趨于雷同的問題,社會多方提倡向傳統民居取經,重拾古老技藝,以推動注入傳統民居基因的農房建設體現不同地區的風貌特色。然而,現在建筑師接受的是西方建筑學體系的教育,對中國傳統建筑的建造手法并不精通。他們用西方的規劃、設計、建筑理念在中國土地上建屋起樓,做出了很多不土不洋、不中不西的項目——這是傳統民居發展陣痛期不可避免的問題,只能寄希望于時間來解決。
通過越來越多的案例和經驗積累糾偏,行業人士不斷完善技法,最終或可消除中西建筑技法之間的排異反應。這也提示我們,在繼承和發展傳統民居的過程中,要有勇氣承認西方建筑技術的先進性,進行學習和吸收。中國傳統民居側重于意境追求,西方建筑關注功能性。隨著現代生活的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建筑的功能性。
因此,要注重完善中國傳統民居的功能性,凸顯其適合中國人生活習慣的功能,而不是簡單地把西方建筑的居住功能照搬過來,因為中國每個地方的生活習慣都不同:北方習慣把朝北的房間作涼房;南方空氣濕度大,建筑需要四面通風;華北平原的房屋中規中矩,四合院多一些;西南地區的院落根據地形自由布局。
應避免傳統民居符號濫用。傳統民居在城鄉發展格局中分別面臨不同的問題,有不同的發展方向。各方鼓勵傳承傳統民居建造技術是好事,但要講究方法,不可搞“運動式”傳承。如今,大江南北各地的公共設施都喜歡用馬頭墻作為裝飾元素,凸顯鄉愁感。無論是新疆,還是山西;無論是居民區,還是景區,都能見到馬頭墻。
眾所周知,馬頭墻是徽派民居的典型元素,具有防火功能和保護隱私的功能,現在被安放在各地建筑中作為裝飾符號,不但被消解了實用功能,也與民居體現地域性特征的原則是相違背的。這種“多地一面”的雷同趨勢對傳統民居承續的破壞性很大,對中國各種民居的的侵蝕和破壞程度甚至比歐式建筑更甚。中國傳統民居有上千種類型,我們要盡可能將其傳承下去,不能任其慢慢消失,這是我們的責任。
傳統民居注重意境和精神追求。中國傳統民居注重神魂,不像歐式建筑關注外形。中國傳統民居具有輕盈通透的意境,講究與自然環境和諧、文化傳承、空間靈動,在未來的新民居建設中應把這些精神傳承下來。日本的建筑,無論是傳統風格的,還是現代風格的,都能看到傳統建筑精神的影子—輕盈通透。在這一點上,我們要學習日本,不要只把西方建筑的敦厚和沉重模仿過來,要多用輕質材料,體現文化和意境追求,而不是簡單地拷貝傳統民居的經典符號。
中國有20萬套左右傳統民居有經濟價值。傳統民居利用率不高,不能很好地與社會發展相結合,除了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之外,歷史文物和古民居在不改變主體結構和基本風貌的前提下,經過適當改造后是可以進行利用的。比如,星巴克咖啡店入駐天津百年歷史建筑就是很好的應用案例。我國目前有100多萬套傳統民居,其中20多萬套具有經濟價值,可以與社會生活密切結合。可惜,能夠實現活態保護的案例非常有限。大部分歷史建筑被作為歷史樣本保護起來;或者改造、商業化使用過度,其傳統文化感被消弭于無形;很多傳統民居產權復雜,居住者眾多,沒有得到專門保護和統一修繕,破敗不堪,當地政府應對其進行統一整理、利用,使其發揮巨大的價值。目前,國際遺產保護界對歷史文化遺產提倡延續、利用、發展的理念,我們也應該緊跟趨勢,讓老民居“活起來”“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