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曾說“夜飯飽,損一日之壽”,就是說晚上吃撐一頓,就是在減損一日的壽命,故晚餐宜少食為養生之道。
晚餐有“鬼食”之稱,雖然有些夸張,但也不乏道理,晚餐吃得不好,引起非常多的疾病,給身體埋下無數炸彈……
有健康專家提出了這個觀點:晚餐的作用,四分之一是維持自己的生命,四分之三是維持醫生的收入。雖然比例不一定準確,但足以說明吃晚餐的很身體健康之間的直接聯系:晚餐確實能夠決定你的壽命。
這話說得可能有點夸張,但說明了一個事實:晚飯吃不對惹出一身病。
古人只吃兩頓飯,不吃晚飯
在《墨子·雜守》上記載,兵士每天只吃兩頓。第一頓稱“朝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早餐。第二頓稱“飧”或“食”,在申時(下午四點左右)進餐。
對于進餐時間,古人講“食不時不食”(《論語》),意思就是在不應進餐的時間用餐,被認為是一種越禮的行為或特別的犒賞。
中醫和佛教都說:“過午不食”。所謂“午”,就是中午11點—13點,過了13點就不能再吃飯了。這里先跟大家講一個故事:
1418年,明朝永樂皇帝朱棣的寵臣——翰林學士胡廣死了,享年只有37歲。胡廣是個文人,其特點是守口如瓶,朱棣與他商量事,他是絕對不會泄露的,因此朱棣很喜歡他。
但是朱棣也很討厭他,因為胡廣愛吃晚飯。在古代,一個人如果吃晚飯,就會被認為是放蕩。但是胡廣說自己長期有病,身體十分虛弱;一頓飯吃不多,因此必需多吃幾次飯。朱棣也就原諒他了。
胡廣當了翰林之后,才開始吃晚飯。誠如他自己說的,他自己長期有病,身體十分虛弱;一頓飯吃不多,因此要吃晚飯;而且晚飯非常豐盛。然而胡廣的身體并沒有因為吃晚飯而強壯起來,反而毛病越來越多,于是37歲就吃死了。
古人的“過午不食”,并不是讓大家真的不吃晚飯,畢竟現代人入睡時間明顯晚于古代,我們需要更多的食物和能量,現在不能照搬。但是提倡大家晚飯要少吃一點,晚飯吃不對會影響健康和壽命。
人體晚上消化機能最差,陽氣都收斂潛藏起來,吃的營養越豐富,越轉化不了。
為什么現代人身體消化轉化不了?一是吃的多了,二是脾胃功能弱了。脾胃功能的下降,則是由于長期飲食不節。
《黃帝內經》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又說,大飽傷脾。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