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如今能夠保存下來的有2000多座古塔,這些古塔,在時間的長河里,記錄著我國千年文明發(fā)展的過程,也承載了宗教、藝術、哲學等文化思想。我國塔的種類也非常多,本篇整理了唐代磚塔10座。
大雁塔
大雁塔又稱大慈恩寺塔。大雁塔始建于652年,經歷代維修,現(xiàn)存塔為明代修復。是建于方形磚砌塔基之上的七層四方形磚塔,通高64.1米。大雁塔作為現(xiàn)存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一印度佛教的建筑形式隨著佛教傳播而東傳入中原地區(qū)并中國化的典型物證,是唐代長安三大譯經場之一,在佛教傳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陜西省文物局官網
小雁塔
小雁塔是為保存唐代高僧義凈帶回的佛教經像而建,位于西安市雁塔區(qū),始建于707年,又稱薦福寺塔。小雁塔初為15級密檐磚塔,后經多次地震損壞,又多次整修,現(xiàn)存13層,高43.38米。
小雁塔與絲綢之路佛教傳播史上的重大事件——唐代高僧義凈沿海路西行求法直接關聯(lián)。小雁塔所在的薦福寺,是唐代長安三大譯經場之一,佐證了佛教在唐代長安的盛行。小雁塔為唐代同類密檐磚塔保存至今最早的一例,是佛塔這一佛教建筑傳入中原地區(qū)初期的珍貴例證。
興教寺塔
興教寺塔是佛教傳播史上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唐代高僧玄奘法師及其弟子窺基、新羅弟子圓測的舍利墓塔,位于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區(qū)杜曲鎮(zhèn)興教寺內。
興教寺塔院內玄奘和弟子窺基、圓測墓塔呈“品”字形排列,其中玄奘墓塔建于669年,共五層,通高約21米,底層北壁嵌“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1方,記述了玄奘誕生、出家、受戒、取經和譯經的過程。
窺基墓塔建于682年,坐北面南,為方形三層樓閣式磚塔,高6.76米;圓測墓塔建于1115年,與窺基墓塔形制同,通高7.10米。興教寺三塔中的玄奘墓塔、窺基墓塔作為僅存的唐代四方樓閣式墓塔,是印度佛教墓葬建筑形式中國化的典型物證。
陜西省文物局官網
凈藏禪師塔
該塔為平面八角形單檐仿木構的磚塔,是中國古代佛教高僧墓塔凈藏禪師塔,也是已知唐塔中用八角形平面的首例。塔身背面嵌塔銘一方,記述凈藏禪師的生平。
修定寺塔
修定寺塔,俗稱“唐塔”,單層磚砌浮雕方塔。別名三生寶塔、紅塔。塔基平面呈八角形,下為束腰須彌座。塔身殘高9.5米,塔身四面均為8.25米寬,外壁浮雕磚3775塊嵌砌,共300多平米。修定寺塔磚上世紀被部分盜賣,流落世界各地。
陜西省文物局官網
泛舟禪師塔
寺已毀,現(xiàn)僅存唐代報國寺泛舟禪師墓塔。塔始建于唐貞元九年(公元793年),長慶二年(822年)鐫造墓銘。塔為單層圓形磚塔,總高10米,底面直徑5.75米,由塔基、塔身、塔剎三部分組成,每部分高度約占三分之一。圓形唐塔的典型實例、孤例。
浙江寧波天寧寺塔
是我國江南地區(qū)保存最完整的唯一一座唐代密檐式磚塔,也是我國現(xiàn)存寺前雙塔形制早期的實例之一,對研究中國建筑史,特別是宗教建筑史,具有極大的價值,也是寧波歷史文化名城的標志性建筑之一。
河北正定開元寺須彌塔
河北正定開元寺須彌塔,為磚塔、方塔,坐落于鐘樓西側。塔身建在高約1.5米的正方形磚砌臺基上,塔平面為正方形,密檐九級,舉高39.5米。塔身寬度自第二層開始收縮,外觀清秀挺拔,簡樸大方,頗似西安唐代小雁塔,是疊澀出檐塔的典型作品。
香積寺善導塔
善導大師在681年圓寂后,其嫡傳弟子懷惲將先師遺骨葬于神禾原上并建造塔。平面方形,底層邊長9.5米,外輪廓成方尖錐體。密檐式磚塔十三層,已殘裂,現(xiàn)存11層,通高33米。
八云塔
陜西西安市長安區(qū)潏滈兩河交匯處,唐(708年)建,第五批國保,2001年公布。塔共十一層,全高約42米。一至五層為磚砌隱起的斗拱,柱、枋為樓閣式,六層以上為密檐式。塔基周長35.94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