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服飾講究“腰間雜佩”,由此,一種精致小物應運而生,它有一個含蓄俏皮,古拙而鮮活的名字——荷包,作為盛裝零星物品的小包被人們隨身佩帶。
它雖不如金玉珠寶昂貴,卻集形式美與吉祥內涵于一身,是當時社會審美情趣與生活理念的一種反映。
荷包的前身為“荷囊”,初時的荷囊,可手提或肩背,后為方便才將它掛在腰際,逐漸演變成了后來的荷包。
其上圖案有繁有簡,花卉、鳥、獸、草蟲、山水、人物以及吉祥語、詩詞文字兼有,裝飾意味很濃。
荷包發展至清代最盛,傳世的荷包大多為清代至民國初年的繡品,形成刺繡小品中最為完整多樣的“荷包體系”。
此時的荷包形狀也由最初簡單的口袋演變為諸如腰圓式、雞心式以及元寶式等,小巧精致。工藝以質地較為耐磨、美觀實用的納紗、緞繡、綢繡等居多。
在民間荷包中,占比最重的是香包,香包里裝有香草之類的藥品,平時可佩戴在身上,也可懸掛于床幃,清新室內空氣。
另外,繡荷包還派生出一系列掛在腰間的裝飾繡品,如扇袋、褡褳、煙荷包、抱肚荷包等。這些刺繡小品不僅方便日常器物的攜帶,又能調節生活情趣,為衣衫平添生氣。
作為農耕文化的產物,小小的荷包當之無愧的成為我國傳統刺繡工藝的瑰寶,也是多情男女傳達情思的載體,更是越千年而余緒未泯的傳統文化的遺存和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