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視劇《夢華錄》的熱播,宋朝的風情和民俗百態以一種鮮活的樣貌展現出來,沒想到被里面極致的中式美學所吸引!
劇里的配色并沒有追求大紅大紫,反而淡雅內斂的色調讓畫面變得耐看又不失高級,每一幀都讓我們體驗到宋代所追求的“淡”與“簡”。
比如開頭幾集的取景真的很養眼,大面積的綠植、小橋流水搭配淡雅的色調,達到人景合一,讓人感受到詩意滿滿的江南水鄉。
另外人物服飾也多用中低明度和純度的色彩,配以構圖、光影技巧,即使置身于多變的場景之下也能呈現出古風古韻的氣息。
所以色彩配色對于畫面感很重要~日常中我們可以截圖或者收集喜歡的照片,給它加以色卡的詮釋,提高審美之外還能激發后期調色靈感。
如今,我們越來越驚羨于古裝劇中的傳統服飾之美,不只石榴裙,天水碧、太師青、海天霞、紫花布......它們不僅是一件件服飾,還代表了獨特的中國傳統色。
而這些傳統色彩在特定的歷史時期也都曾是流行色,只不過隨著西方色彩及審美文化的滲透,這些顏色逐漸被我們遺失了。
為天地立美,看中國傳統色彩美在何處?中國傳統色彩是鮮活的,從本質上帶有一種取之自然的生命力,是靠感官就能捕捉到的。
傳統色的美在于“從天地萬物中來”,通過解讀中國傳統色的色名源流和美學特征,把中國古代的色彩文化講了個徹底通透,“何謂色彩通識”,無非是把玄妙的說明白,把混沌的搞清楚。
比如植物色中,傳統顏色大多采用植物名稱命名,譬如櫻花、木槿、菡萏,然而牡丹獨具一格,是以培育者的姓氏命名的。
“一年春色摧殘盡,再覓姚黃魏紫看”,詩中的兩個牡丹品種便分別來自姚姓與魏姓家族。素來名貴的歐碧牡丹亦是如此,南宋詩人陸游在他的牡丹花譜《天彭牡丹譜》里也說:“碧花止一品,名曰歐碧。其花淺碧,而開最晚。獨出歐氏,故以姓著?!?/span>
再比如“二目魚”這個詞,很多人以為是源自某種魚的顏色,其實指的是《詩經》中馬的顏色,據說這種馬的兩個眼眶有圈白毛,像魚眼。
觀察和分辨馬的毛色到這種地步,說明馬在當時社會生活中的重要程度。古時候,這種與馬關聯的顏色詞、與馬的毛色有關的詞組層出不窮。
周穆王的八駿,赤驥(火紅),盜驪(淺黑),白義(純白),逾輪(青紫),山子(灰白),渠黃(鵝黃),驊騮(棗紅、黑鬃),綠耳(青黃),各有其毛色,這組色彩的炫目感,大概和我們今天看到4S店的一排汽車感覺差不多。
當然,傳統色彩不只源自具象的實物之色,我么還能從中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浸潤下“天人合一”的意象之美,由此反映出中國人看待世界、追求愉悅的方式。
“玄”“纁”二色作為傳統色的基本色,用來形容太陽初升與落下地平線那一剎那的天色,早幾分或者晚幾分看到的顏色便又不一樣了,細膩到記錄只有幾分鐘存在的天色,玄和纁成了中國傳統色的重要角色,正是如此,帝王祭祀時穿上玄下纁的衣服,以此來表達中國人對天地的敬畏之心。
還有“暮山紫”“霽紅”“東方既白”“月白”……
傳統色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從天地萬物中來的親切與自然、秩序與規律,通過藝術層面的美窺探出東方文化的氣韻智慧,將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照、對四時變換的細膩感知做以深入淺出的闡述。
這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通透普及,能讓大家耳濡目染這些精妙絕倫的傳統色彩,進而提升我們泱泱大國的“顏值自信”與文化自信。
為生民立趣,于衣食住行中提升審美品質。
中國傳統色彩不是虛幻的、被封存于神殿的“遺產”,而應該是回歸于廟堂和民間的人間顏色。
所謂“為生民立趣”,便是要將傳統色彩內化于心,根植于尋常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