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59年,一個嬰兒在趙國邯鄲呱呱墜地。
彼時,還沒有人能想到,這個嬰兒,能夠在十年的時間里,終結延續五百余年的戰亂。又用十幾年的時間,開創了一套沿用兩千余年的制度。
他是秦始皇,傳奇般的千古一帝。
即使他死后,他的陵寢,也依舊延續著他的傳說,傳奇千年。
修建
傳奇的第一要素是什么?當然是神秘。
就秦始皇陵而言,即使已經傳承千年,人們還是不知道它是何時修建的。
即使放到現在,人們更熟悉的也是兵馬俑而非秦始皇陵本身圖源:攝圖網
時間回到公元前247年,剛剛年滿十三歲的嬴政初登王位,就要面臨一個頭疼的問題:“我是不是該給自己修個帝陵?”
這可不是秦王政的突發奇想。諸侯王出于各種目的,提前給自己修陵的例子,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數不勝數了。
《史記·趙世家》里有趙肅侯“十五年起壽陵”的記載,近幾年的考古發現中,也證明平山縣中山國王的陵墓也是生前營造的。
史記
大概也正是因為前例太多,當人們看到《史記》中記載的:“始皇初即位,穿治酈山”,竟然也沒覺得有什么不對。
再加上秦長城、阿房宮的存在在那里擺著,秦始皇確實有著喜歡大興土木的名聲,人們便也忽略了其中的一些不合理之處,下意識就覺得,秦始皇陵就是從秦王政時期開始修建。這座千古一帝的陵墓,確確實實的花費了近40年的時間。
清-《阿房宮圖》(局部)
但真的是這樣嗎?
生前修陵之事,確實是早有先例。但,這一般都是在國家穩定的時候才開始實行。要知道,秦王政登位之初,可不是什么安穩修陵的好時間。
在秦王政即位前,秦國的政權更迭極為頻繁,常常一兩年的時間,王座上就換了一任新王。這種情況下,朝野的混亂可想而知。
即位后,這種情況也沒有改善多少?!稘h書·五行志》里記載:“秦始皇帝即位尚幼,委政太后?!鼻赝跽次恢?,政治上基本是被太后們和外戚共同把持著的。
政治如此,其他地方也沒有好到那里去。從秦王政即位開始,叛亂、饑荒、瘟疫輪番上演,甚至,即位沒幾年,便面臨“韓、魏、趙、衛、楚共擊秦”的局面。
國內不寧,國外紛亂,在這種情況下,誰有那個閑心思去搞個王陵啊。就算下定了決心要修一個王陵,尚且還沒有將六國大一統的秦王政,也很難有那個魄力“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況且,《漢舊儀》中有說明帝陵修建是由丞相主持,在秦王政初即位時的丞相呂不韋,向來主張“節葬”,他會同意這樣大張旗鼓的修一處陵墓嗎?
近幾年的考古發現也佐證著這一觀點:若干年來,在秦始皇帝陵地區的建筑遺址、陪葬坑、陶窯、墓葬等處,發現了豐富多樣的陶文資料。
在這些記錄著制作者籍貫資料的陶文中,有著大量來自其他六國的工匠資料,說明秦始皇陵修建的時間至少要在統一之后。
再加上一些來自禮制建筑、設計思路的佐證,學者們認為,秦始皇陵的修建時間,大概是十年上下。
當然,由于歷史悠遠,史書上也缺乏相關的記載,這些說法也不過是學者們的各執一詞。
但是,對尚且登基不久、雄心勃勃的少年秦始皇來說,面前是大好的萬里江山,怎么想都不會窩在秦國,只想著早早設陵吧!
設計
話是這么說,但人到中年,切身體會到體力、能力雙下降的秦始皇,還是有些慌了。
一方面,他恐懼死亡,派方士出海尋不死藥,妄圖憑借雄厚的國力換取更長的壽命。
但另一方面,他也意識到了人力有時窮的無奈,不死藥只不過是他對于國內憂患、儲君難定的寄托,早早接受了現實。
大一統六七年后,秦始皇派丞相李斯,開始修建帝陵。
有句話,叫“不極致,便平庸”。秦始皇若活到這時候,恐怕是這句話絕對的支持者。
秦始皇陵的建造,幾乎無一處不是以最極致的標準去要求。
從人數上看,這座陵寢的建造征集了“天下刑人徒隸七十二萬人作陵”,幾乎是傳說中埃及修建金字塔人數的七倍。更別提為之保障的后勤人數,更是要數以十倍計量。
從規模上看,秦始皇陵的大小更是令人瞠目結舌。據最新考古勘探資料表明:光是秦陵地宮一處,就有超過四萬平方米的面積,其規模相當于5個國際足球場。更別說陵園了,面積都是以平方千米來計算。
秦始皇陵圖源:網絡
從設計上看,秦始皇更是以修建一個城市的要求來修建陵墓。
以秦始皇陵墓為中心的陵園,呈內外套合兩重圍墻組成的“回”字形結構??煞殖煞舛?內城-內外城之間-外城以外四個空間。
整個陵墓以封土為核心,有內外兩重城垣,城垣四面設置高大的門闕,形制為三出闕,屬天子之禮。
封堆和封堆下的地宮是皇陵核心。高大的陵墓封土是“非壯麗無以重威”理念的寫照,形狀像一個翻過來的漏斗。
雖然沒有達到“五十余丈”(至少116米)的設計高度,但現高60余米的巍峨封土依然相當于一幢二十層樓的公寓,是中國古代帝王陵封土高度之最。
在這座的公寓下面,就是引發后世無數演繹想象的秦始皇地宮,秦始皇本人就長眠在這里。
地宮之外,其他建筑的設計也條理清晰,各司其職。
內城以位于南半部的陵墓為中心,放置著寢宮、便殿,是日常生活起居所在;
西北側是自北向南呈左右各九個院落組成的高等級禮制建筑,東北側是規模等級有所差異的99座中小型墓葬(也許和文獻記載的被秦二世勒令殉葬的后妃們有關)。
外城內西北處發現“酈山食官”“園寺吏舍”,負責城中的后勤保障工作;陵園外還有大量的遺存,如兵馬俑坑、水禽坑、馬廄坑、修陵人墓地等,拱衛著城市安全。
秦始皇陵規劃
秦始皇陵的輝煌,在《史記》中便可見一般:
“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馀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span>
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秦始皇陵奠定了后世帝陵地上、地下各部分的基本格局,也成為了無人可超越的傳奇。
秦始皇下葬不過四五年的時間,秦朝滅亡。這座陵墓不僅葬下一位千古一帝的帝王,也就此埋葬了一個朝代。
盜掘
秦始皇死后,秦始皇陵的建造也因為國內的起義而被迫終止。但是,這座陵園的傳奇卻仍然再繼續。
這一次,卻不是因為陵墓本身,而是由于其中的寶貝。
秦始皇陵里究竟埋藏了多少寶貝?這個估計沒人能說清?!妒酚洝分校仓皇悄:恼f:“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滿之。”
要知道,這世界上最怕的就是模糊不清的記述。輝煌的大秦帝國雖然二世而亡,但“據六國之財”的傳說仍然讓人們相信,在陵墓修建中瘋狂追求極致的秦始皇,在自己的陪葬品上也絲毫不會吝嗇。
要知道,比帝陵制度更久遠的,只有盜墓的瘋狂。因此,對秦始皇來說,既然大張旗鼓的修了這座墓葬,勢必要考慮到被盜的問題。
一般來講,防盜這事,最重要的就是“不為人所知”。
但是,秦始皇修陵墓的時候,打的是“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的主意,這么一來,隱藏陵園顯得似乎沒那么重要,畢竟,陵園的位置總要告訴家人以便祭祀,想來也沒人會有挖自家祖墳的主意。
而且,只要秦朝存續,陵園內都將定期進行祭祀活動,并有陵官負責日常維護,何況墓上還有數十米高的封堆,因此皇陵地宮的位置,在當時可以說是“地球人都知道”。
所以,秦始皇根本就沒想著要把這座帝陵藏起來。
不過,為了以防萬一,秦始皇還是留了點后手。
首先,秦始皇陵周圍,本身就有軍隊護衛,即使王朝滅亡,留守與此地的守陵人也可以起到一定的護衛作用。而且,厚厚的封堆本身就能從一定程度上防止盜掘。
其次,在修筑過程中,秦始皇陵更是要求“穿三泉”,設“機弩矢”。
所謂“穿三泉”,也就是說打透了三個含水層。這就為大多數覬覦者制造了難以克服的障礙。
除此之外,司馬遷記載了“機弩矢”,當靠近這個布置的機關時,毒箭就會射出。甚至,原本為了復原山河大海所設的水銀,也是防盜利器。
即使有人“誤打誤撞”,進入了地宮,也會被弩箭射中,或者因為汞蒸氣而中毒死亡。
除此之外,主墓四周大小不等的400多座陪葬坑,也足以起到疑冢的作用。
兵馬俑坑也可以是疑冢的一種圖源:攝圖網
這些防盜措施究竟有沒有用?這很難說。畢竟,有關秦始皇陵被盜、被毀的傳說,一直都沒有停止過。
最早是項羽,《史記·高祖本紀》中,明確說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冢,收私其財?!?/span>
不過,這一條出自司馬遷對劉邦言論的記述,沒有實證。很大程度只是在“放狠話”,給自己這方的打仗的正義性加碼。
兵馬俑坑中,存在火燒的痕跡,很有可能是劉邦這條罪名的來源,但很明顯,這把火沒有燒到地宮圖源:筱溪聽泉
甚至劉邦自己也不信,等建立西漢后,他為了籠絡天下人心,下令對秦始皇陵妥為保護。
但即使如此,秦陵也未得安穩。
《漢書·劉向傳》記載了一段“傳奇”的故事,有一小孩在秦陵附近放羊,結果有一只羊掉入地洞中,小孩子打著火把到地洞中去尋找,不料竟然走進了秦陵地宮,引發大火,將秦始皇的棺槨燒掉了。
對《漢書》所記,《水經注·渭水》也作了補充:“牧羊人尋羊燒之,火延九十日不滅?!?/span>
一代帝王的陵寢,會因為一個牧羊小童的無心之舉就焚之一炬?這個記載實在是太過荒誕,不僅我們不信,古人也不信。
也正是因此,此后的歷朝歷代,都有人試圖去盜掘秦始皇陵。
但是,真正傳奇的是,兩千多年過去了,在幾乎從未休止的盜掘中,秦始皇陵都躲過去了。地宮周圍的土層沒有被人為擾動,地宮中的汞蒸氣也沒有逸散,幾個盜洞也離地宮本身有一段距離。
至今,這片土地的汞含量仍然偏高
一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一位農民為了一口水井,一鋤頭掀開了這座神秘陵寢的面紗。
而這,是另一段不輸于秦始皇陵本身的傳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