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個節氣。古時又稱“夏節”“夏至節”,是古人采用土圭測日影的方法,最早被確定下來的節氣。此時,天氣炎熱,雨豐晝長,綠茵濃郁、蛙鳴蟬吟的盛夏開始了。
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夏至,五月中。《韻會》曰:夏,假也;至,極也;萬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極也。”此時的萬物,生長繁盛到了一個極點。《恪遵憲度抄本》有云:“夏至,日北至,日長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說的是在夏至這天,太陽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迎來白晝最長的一天,此后一段時間,則會晝漸短,夜漸長。
夏至是盛夏的起點,雖然還沒有到一年當中最熱的日子,但離“入伏”也不遠了。從“夏至”起,經過三個“庚日”,便進入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所謂“夏至三庚數頭伏”。氣溫高、濕度大、不時出現雷陣雨,是夏至后的天氣特點。
夏至分為三候:
一候鹿角解。意思是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而夏至日陰氣生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
二候蟬始鳴。意思是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
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夏至是“四時八節”之一,民間自古以來有在此時慶祝豐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災年豐。據史料記載,我國從漢代開始就有過夏至節的習俗,漢武帝在太初元年頒行新歷——太初歷,以正月為歲首,第一次將二十四節氣編入歷譜,夏至作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推行全國。
宋代時,朝廷在夏至節會放三天假,讓文武百官回家休息。遼代時的夏至日叫做“朝節”,女性會在這一天“進彩扇,以粉脂相贈遺”。到了清代,夏至多了許多習俗禁忌。
據《清嘉錄》記載,“夏至日為交時,日頭時、二時、末時,謂之‘三時’,居人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多所忌諱。”如今,夏至節已經淡出了現代人的文化生活,中國南方地區還在過冬至節,而過夏至節的人卻相對較少。
如今在夏至這天,我國很多地方都有吃面的習俗。俗話說,“冬至餃子夏至面”“吃過夏至面,一天短一線”……因夏至新麥已經登場,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嘗新的意思。夏至后,人們普遍會食用清補涼湯、涼茶、酸梅湯、西瓜、苦瓜、苦菊等來清熱消暑。
夏至時節,晴雨不定,花開半夏,夏至已至,愿歲月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