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印章具有著特別深刻的影響力,早在戰(zhàn)國時期,印章就存在著,一直到現(xiàn)在,我們還隨時能夠看到印章的“身影”。
中國的信用體系一直是“以印為信”,中國的印章除了標示權(quán)威與信用,還逐漸演化為一種藝術(shù)與文化。
詩、書、畫、印,這四種中國古文化已經(jīng)逐漸形成自己的文化審美與文化傳承。印章的審美與藝術(shù),已經(jīng)成為中國文化重要的文化載體與傳承方式。
印章在中國文化里代表了威信力、代表了權(quán)威性,也逐漸成為了中國文化中寶貴的文化傳承。在秦朝之前的戰(zhàn)國時期,所有的私人與官方的印都叫做“璽”,但在秦朝統(tǒng)一六國之后,皇帝作為中央集權(quán),所用的“璽”就成為了皇帝的專屬稱謂。
從此以后,玉璽就多了一項功能,它還代表著中原王朝的統(tǒng)一的權(quán)利歸屬,古代造反的人為何非要以往的玉璽,很大程度上就與秦朝的玉璽有關(guān)。
那么,古人為何不再做新的玉璽呢?
說到璽的來源,它很可能就與以前的書信來往有關(guān)。中國早期的書信來往是用竹簡來作為媒介的,直到東漢蔡倫造紙之前,我國古代的文化記載與文字交流幾乎都是用竹簡作為媒介。
竹簡就是把竹子劈成一段一段的小竹片,用火烤干后,在上面刻畫,或者寫字,再用麻繩編制起來,形成一卷。
雖然竹子相對便宜,但是這種方法費時、費力,古人只能惜字如金,盡量用一個字表示很多的意思,盡量言簡意賅的說明。所以古代的知識與文化的傳播是非常困難的。
那個時代所謂的“學富五車”也不過僅僅不足一萬字。相比于現(xiàn)在人的閱讀量真的是小巫見大巫。
不過作為古代人來說用竹簡是那個時代最為經(jīng)濟方便的辦法了,當時極少極少的人家能夠用絲綢來作為書信的媒介或者是記載事件,絲綢在古代更是一種珍貴的勞動產(chǎn)品。
作為一捆一捆的竹簡,不僅僅是費時費力,作為書信來往也非常沉重,一張紙與一捆竹簡的重量相比可算是天差地別的。
當然除了在道路上的費時費力以外,書信還要求保密。那么竹簡是如何保密的呢?這就很可能是印章的起源。
在最開始的時候,人們會想到在綁竹簡的繩子上用泥封住,為了防止被其他人解開,就發(fā)明了一種印章,專門印在封竹簡的泥土上,就類似于今天信封上的火漆印,都是古代人作為保密信件的手段。
后來為了保證封泥穩(wěn)固,還發(fā)明了“封泥匣,在秦漢時期這種帶有保密封印的竹簡十分的盛行,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早期的印章非常小,因為它并不是專門在紙上印的,而是作為竹簡的封印存在的。
在電視劇中,我們經(jīng)常可以看到傳國玉璽非常之巨大,在很大程度上應(yīng)該是刻意夸大了的。
傳國玉璽真正的大小很可能只有幾個平方厘米左右大小,在秦朝,以當時的生產(chǎn)力,皇帝也不太可能隨便就用絲綢品發(fā)布不重要的書信,大多數(shù)還是使用竹簡較多。
玉璽從竹簡上的標志逐漸就延伸為一種信用標志,如果隨意更換,就需要重新建立信用體系,對王朝的建設(shè)不利。
造反在中國古代時有發(fā)生,每一個朝代的滅亡,幾乎都或多或少來源于各個地方勢力的造反。在秦朝之后的造反,更加在乎玉璽的存在與否,而秦朝之前還沒有玉璽的所謂的記載與傳承,這來自于秦朝的一項根本的制度改變。
我們知道每一個朝代都有其權(quán)利的象征,殷商時代由于太過久遠,無從考證,但是從周朝開始就流傳下來一個故事,名為“問鼎中原”。
這個故事說的是楚莊王經(jīng)過父輩們與自己對楚國的經(jīng)營終于實力強大了起來,向北擊敗了鄭國與晉國,成了春秋一霸。特意跑到周朝的地盤上問鼎的輕重,目的是為了向周朝挑釁,想要自己取而代之。結(jié)果周朝天子回答;在德而不在鼎,鼎的輕重,不是你應(yīng)該問的。楚莊王聽到這個回答后也都不以為意,回到了自己的國家,繼續(xù)發(fā)展。
周朝有著一系列的禮制限制著各種階級的規(guī)制,但是隨著周王室的衰微,春秋、戰(zhàn)國時代諸侯林立,禮崩樂壞的時代來臨之后,周朝的禮制也就隨之崩塌。
隨后的秦朝作為橫掃六國的大統(tǒng)一王朝,制定了一整套的管理辦法,使得中國開始形成王朝政治,逐漸脫離了分封建國的時代,這就標志著中國的權(quán)利系統(tǒng)從秦朝開始,走向了集中化。而其中權(quán)力的代表,也從各種禮器的規(guī)格,逐漸轉(zhuǎn)變?yōu)樗^的傳國玉璽。
造反的人,只要拿到了這個所謂的上個朝代的玉璽就可以很大程度上證明自己的“合法性”與地位的繼承,這也是造反者,都想要拿到傳國玉璽的根本原因。
為什么不再造新的玉璽呢?因為你的合法性不能確定,如果人人都可以再造玉璽,建立自己的地位,那么天下還能安定嗎?
中國的王朝變革與時代的變遷都是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來延續(xù)的,每一個朝代都是作為上一個朝代的延續(xù)存在。
這種延續(xù)是清清楚楚地存在在歷史上的,這個延續(xù)有一個專門的名稱叫中原正朔,這個正朔的存在就是封建王朝時期地方對于中央的認同。
每一個朝代在交替之時都會有一個儀式,作為交接,很多情況下都是上一代皇帝“退位”或者“禪讓”讓給下一個朝代,然后新的朝代開始傳承與發(fā)展。中原王朝并不是孤立存在,也不是隨意更換,每一個朝代要想建立就需要進行思想上的改變,中原王朝時代最為重要的就是要“受命于天”,代表天的旨意來管理天下的庶民。
這對于封建王朝的統(tǒng)一來說事關(guān)重要,只有獲得了這種正朔的地位,天下才能交給新一代的管理人去管理。
對于這種傳承有序的文化,逐漸就被造反的勢力作為一種文化傳承了下來,玉璽作為前朝的重要的信用保證,對于自己建立正朔有著莫大的幫助,但是在這個時候,也要考慮自己的實力。
如果自己的實力足夠,玉璽會給你錦上添花,如果在爭奪正朔的過程中,自己實力不強,得到了玉璽,反而會成為他人的“獵物”。
如果再私自制造新的傳國玉璽,就不會得到認同,很可能會被反叛,所以中國王朝對于正統(tǒng)觀念認同感很重,能夠拿到傳國玉璽起碼讓別人更多認同了你的合法性。
但是如果你再造新的,那其他人也可以制造新的,認同感就少太多。
玉璽作為中原王朝權(quán)利的象征,它的價值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一般的寶物,在國家破滅之時,玉璽作為權(quán)利的象征,如果被一個強勢的勢力獲得,那么對它的影響力都是一個不小的加成。
民間各個方面的勢力都會更加傾向于它,所以,在造反派的眼睛里,玉璽是通往最終勝利的金鑰匙,但是最根本的問題還是要講究實力,如果實力不到,這把金鑰匙很可能會斷送一個勢力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