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具有精巧的特點,線條流暢、人物清晰傳神、風格細膩。以材取景,以小見大,價值極高,絕非一朝一夕之物,是玩賞和收藏的精品。
光福核雕屬南派核雕的一種,主要流行于江蘇省蘇州地區,而以蘇州市光福鎮和香山街道舟山村為發源地。
明清時期,蘇州核雕即已達到很高的藝術水準。明末魏學的《核舟記》生動記述了天啟年間王叔遠桃核雕刻作品《東坡游赤壁》的方方面面,譽之為“靈怪之材”;清代乾隆年間,蘇州微雕藝人杜士元在桃核上雕刻的《東坡游赤壁》被時人稱作“鬼工”。
光福核雕主要以質地堅硬而細膩的廣東烏杭橄欖核為材料,外形基本保持果核原形,有珠串式、墜件式和擺件式等主要樣式,題材內容涉及神仙人物、民間故事、民俗生活、山水園林等。
光福核雕工藝精巧細膩,線條明晰,立體感強,形象刻畫生動傳神,體現著蘇州雕刻“精、細、奇、巧”的技藝傳統。
歷史發展
核雕技藝從明代開始,走過了發展→繁盛→衰退的歷史階段,由于改革開放,二十一世紀才走上了復蘇時期。但由于核雕市場萎縮,消費群體縮小,技藝流失等原因,從事核雕的藝人還是很少,核雕技藝亟待保護。
光福核雕是蘇州核雕業中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蘇州核雕刻從業人員主要集中在蘇州市吳中區的光福鎮,以光福的舟山村為最集中,其次是光福鎮周邊村落;還有鄰近鄉鎮如:東渚,胥口,藏書等地。
舟山村的核雕刻從業人員據粗略統計有上千人之多;新建了核雕城,成立了核雕行業協會,已經形成了規?;a;光福周邊村落核雕從業人員大約有數百人之多。
《十二月花神》許忠英/作
人文內涵
光福核雕的人文內涵明朝夏白眼擅雕娃娃,曾雕“十六娃娃”,此題材反映孩童玩嬉和世俗生活。也曾雕飛龍荷花于方寸小核之上,此作品的選材為帶有吉祥寓意的紋飾,都為單籽作品。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清杜士元擅雕核舟,頗多擅雕核舟的核雕藝人皆選取《赤壁賦》為題材進行雕刻創作,產生出詩、書結合的“畫意”意境。東坡曾贊摩詰之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以文學作品入手的核雕作品,還原了作品中的場景,也可達此境界。
晚清民國時期,中國社會動蕩不安,政治結構和經濟體制劇變,在一定程度上也沖擊了工藝美術行業,雕刻行業日趨于頹勢。一次偶然,殷根福從廣東船工處得到了一些橄欖核,便因材施藝,用其雕刻成羅漢頭并串成念珠銷售,竟意外取得極大的商業成功。有了羅漢念珠的出現,核雕作品就再也不僅僅是單籽作品了,大量串珠作品開始出現。羅漢,屬佛教題材,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人們普遍渴求在宗教中尋一隅安穩天地,求得解脫,此時出現的羅漢核雕便迎合了這一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
現如今,核雕題材更是日趨豐富,不勝枚舉。蘇州舟山核雕藝術館所陳列的核雕作品題材各異,豐富有趣。如根植于蘇州地域、立足于吳文化特色的園林景觀核雕作品精致典雅,其上亭臺軒榭、小橋流水一應俱全。
《核舟記》周建明/作
制作步驟
核雕的第一步,就是要根據所需要雕刻的題材,選擇合適的原材料。
選料后的畫樣需要根據核的形狀進行構思,并將需要雕刻的形象在核上勾勒出來。
在初雕的環節中,需要使用平刀、圓刀以及斜口刀等多種刀具,削刮空余核面,整理成所設計景物的雛形,然后再逐步細化。
雕刻完成后,要將核雕的各個部位用粗細不同的專用砂紙搓磨使其細潤光滑。最后將核雕串連成念珠或者配以裝飾和底座,才成為完整的核雕作品。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光福核雕的兩位國家級傳承人:周建明、宋水官
隨著現代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這種傳統的手工藝——核雕。
現在舟山核雕的發展進入新時代,不管是從前的銷售模式還是現在流行的直播賣貨,都帶領著舟山核雕進入更多人的視野當中,讓舟山核雕不再局限于小小的空間。同時在核雕的創作上增加了新的有趣的題材,有貼近我們生活的題材,也有對神話故事的改編,還有對蘇州某個地方景色的刻畫等。核雕不再是人們手中把玩的手串,或者是放在家中的藝術擺件,它不僅聞名全國,而且聞名世界,同時也帶領著在舟山發展核雕的手工藝人走向共同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