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藍,學名銅胎掐絲琺瑯,又稱燒青,是金屬胎嵌搪瓷工藝在中國衍生出來的一個獨立品種。世傳此物大行于景泰年間,晚清古董行沿用此說,命名為“景泰琺瑯”或“景泰瑯”。后來又因其所用搪瓷釉料多為月藍色,且“瑯”“藍”音近,訛變為“景泰藍”。
明銅胎掐絲琺瑯玉壺春瓶
搪瓷:又稱琺瑯,是將無機玻璃質材料通過熔融凝于基體金屬上并與金屬牢固結合在一起的一種復合材料。
訛:謬誤。
制作景泰藍時,要先將掐制成所需形狀的扁銅絲焊接在銅胎上,在據此劃分而成的空格內填入各種顏色的琺瑯漿,后經焙燒成型。
景泰藍長期只在宮廷監管下制作,19世紀其技藝流入民間,成為“燕京八絕”之一,并且逐漸擴散至各地,一度成為重要的手工業。但是由于工藝繁瑣、成本很高,各地景泰藍又紛紛消失,現主要產地是中國北京、深圳。其中北京景泰藍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燕京八絕:雕漆、宮毯、花絲鑲嵌、金漆鑲嵌、景泰藍、牙雕、玉雕、京繡。
特色
景泰藍屬于琺瑯器,也可歸入金屬器,但是經常被錯誤地歸入瓷器。
精美的景泰藍制品必須是色彩潤澤鮮明,胎骨厚重堅實,掏絲整齊勻稱以及鍍金燦爛光亮。景泰藍的釉料非常多種,不過最常用的還是天藍(淡藍色)、寶藍(青金石色)、紅(雞血色)、淺綠(草綠色)、深綠(菜玉色,有半透明感)、白(車渠色)、葡萄紫(有玻璃質感的紫晶色)、紫紅(玫瑰色)、翠藍(介于天藍和寶藍之間,色澤亮麗)這幾種顏色。
琺瑯工藝來源
金屬胎嵌琺瑯,法語通稱Cloisonné,意為分割搪瓷釉料的矮墻,也就是景泰藍焊接在銅胎上的扁銅絲。該工藝起源古代近東地區,公元前19世紀已經有古埃及法老以此制作項鏈,通常與寶石鑲嵌并用。東羅馬帝國更是將這項工藝發揮到極高的地步,不僅創制了多種新顏色,而且與貴金屬加工技術相配合,在分割釉料的銅絲上大做文章。
矮墻:把焊接在銅胎上的銅絲比喻矮墻。
近東:歐洲人通常指地中海東部沿岸地區,包括非洲東北部和亞洲西南部,但伊朗、阿富汗除外,有時還包括巴爾干。
東羅馬帝國(395-1453年):又叫拜占庭帝國,共歷經12個朝代,93位皇帝,是歐洲歷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國家。
中國發展元代
據信,金屬胎嵌琺瑯于元代引入中國,而存世器屢經拼接改制,均不能保持原貌。北京故宮作為全世界最大的琺瑯器收藏機構,于1991年依照器物類型學的方法,排列出從元代到民國的器物發展順序,為斷代提供了一定的依據。
元代存世品十分罕見,幾乎全部收藏于兩岸故宮。其制品無款或后改款,多以纏枝蓮為主題紋飾:盛開的花朵飽滿舒展,以小花苞陪襯;枝葉肥厚,伸展自如,布局得當。雖然工藝乃至纏枝蓮紋樣最初都來自西亞,但是整體設計已經完全內化為中華樣式,沒有絲毫不妥之處。此外偶爾可見葡萄紋樣,構圖對稱。
這一時期器物的最大特點在于琺瑯的質地,很多釉色有水晶般的透明感,尤其是葡萄紫、草綠、絳黃等幾種顏色似用進口琺瑯釉料燒造,色相獨特,為后代所未見。
此時工藝水平很高,不惜工本,掐絲線條奔放有力,鎏金的金層很厚。
纏枝蓮:是纏枝紋的一種,為傳統吉祥紋樣。作為瓷器裝飾的紋樣形式之一,因其圖案花枝纏轉不斷,故稱纏枝紋。
葡萄紋:佛教藝術中菩薩手持葡萄是表示五谷不損,所以葡萄紋帶有五谷豐豋的寓意。此外,葡萄枝葉蔓延,果實累累,也特別貼近人們祈盼子孫綿長、家庭興旺的愿望,所以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裝飾題材。
西亞:或稱西南亞,指亞洲的西南部,和中東有很大部分的重合。
明清時代
明代存世品雖然較元代為多,但是依然十分珍貴,其中具紀年款識的有宣德、景泰、嘉靖、萬歷四朝,尤以景泰為最,但是多不可信,其余三朝可信度則較高。
故宮之外,在大英博物館及蘇黎世里特貝格博物館分別藏有一尊宣德款云龍紋大罐,原為一對,頸部有“大明宣德年制”鎏金楷書款,是早期器物的罕見實例。通過與同時代瓷器、漆器對比,可見宣德制品造型周正,紋樣大方又不失變化,款識無論鑄造或鐫刻皆字體剛勁有力。釉料顏色豐富,色澤如寶石般奪目,可能與當時海上貿易發達、海外物料易得有關;因此開始應用暈染技法,色階變得豐富。
明清兩代,御用監和造辦處均在北京設有專為皇家服務的琺瑯作坊,技藝從成熟走向輝煌。景泰藍長期只在宮廷監管下制作,19世紀其技藝流入民間,成為“燕京八絕”之一,并且逐漸擴散至各地,一度成為重要的手工業。
云龍紋:龍紋的一種,因其構圖上以龍和云組成紋飾,龍為主紋,云為輔紋,龍或做駕云疾馳狀,或在云間蟠舞。
暈染技法:是指繪畫的一種技法,女子化妝和暈染技法很像。
清銅胎掐絲琺瑯蓮紋碗
現代
由于景泰藍工藝繁瑣、成本很高,又民國以來,社會動蕩不安,景泰藍技藝曾一度衰微。1949年后,因中國采取積極的保護扶持政策,使這一古老技藝得以恢復和發展。
制作過程
景泰藍的制作過程復雜,從技術方法來說,可分為:制胎、掐絲、燒焊、點藥、燒藍、磨光和點金。
制胎
制胎在乾隆以前以青銅鑄造,耗時較長,精度較高,擅于塑造形體。乾隆時期改為用紫銅(純銅)捶揲成型,故而又稱打胎,大大節省了銅的消耗。
青銅:是純銅(紫銅)加入鋅與鎳以外的金屬所產生的合金,如加入錫、鉛或鋁的銅合金,古時青銅器埋在土里后顏色因氧化而青灰,故命名為青銅。與純銅(紅銅)相比,青銅強度高且熔點低(25%的錫冶煉青銅,熔點就會降低到800℃。純銅(紅銅)的熔點為1083℃)。青銅的鑄造性好,耐磨且化學性質穩定。
捶揲:最主要的金銀器成形工藝。這種工藝可充分利用了金、銀質地比較柔軟、延展性強的特點,用錘敲打金、銀塊,使之延伸展開成片狀,再按要求打造成各種器形和紋飾。
掐絲
用鑷子將壓扁的細銅絲掐、掰成各種精美的圖案花紋,常見的圖案如花紋、云紋、幾何紋、人物或動物紋等;然后再使用白芨或是焊劑將之粘附在銅胎上,然后篩上銀焊藥粉。
白芨:一種植物,可制成植物性膠水。
白芨
燒焊
使用900度的高溫焙燒,將銅絲花紋牢牢地焊接在銅胎上。
點藥(點藍)
琺瑯是用鉛丹、硼酸鹽、玻璃粉等原料化合熔制而成的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光澤物質,它加上不同的氧化金屬,就變成不同顏色的琺瑯,也就是琺瑯彩。熔制成的琺瑯冷卻后,變成固體,在填用之前,再磨成細粉,摻水調和。將琺瑯色粉加入溶劑中,調出不同顏色的釉藥,依照紋絲輪廓用金屬小鏟把各種琺瑯釉料填入絲紋空隙中,先點地、次點花、再點藍、后加亮白。
燒藍
入窯焙燒,使用800-1000度的高溫燒熔,將粉狀釉料熔化。因為焙燒之后琺瑯釉藥的體積會比原來的縮小1/3左右,為了使器面不會凹凸不平,需要用同樣顏色的琺瑯多次填充。如此反復兩次至三、四次的上釉焙燒,才能將釉面與銅絲相平而毫無凹坑。
粉狀釉料熔化:點藥過程中,粉末只是融入了溶劑中,但并沒有熔化,需要燒藍進行熔化。
磨光
將焙燒好的器物放入水中,用粗砂石、黃石、木炭等逐次打磨,將凹凸不平的藍釉磨平,最后用木炭、刮刀將沒有藍釉的銅線、底線、口線刮平磨亮。
鍍金
將磨平、磨亮的景泰藍經酸洗、去污、沙亮后,放入鍍金液糟中,使用通電手續,讓黃金貼附在沒有上釉藥的金屬胎身上。鍍金的目的是為了讓金屬胎身不會腐蝕生銹,且也具有使器物增加光亮如新、金碧輝煌的感覺。最后再經水洗沖凈干燥處理后,一件斑斕奪目的景泰藍就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