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傳統民居建筑構件特征可以從建筑學屬性與人文藝術屬性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建筑學屬性
1.建筑材料屬性
傳統木架建筑構件作為營建用料,具有顯著地域特征。江南地區的民居營建注重“天人合一”思想,奉行“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選料原則,建筑相地選址因山就勢,正合于局部山水地貌,且構件用料選自當地富饒的竹、木、石材等自然資源。而磚、瓦等人工燒制建筑構件,則反映出特定歷史時期江南人民的日常生活場景及生產力水平,可作為民間建筑技藝發展的實物證明。
其次,傳統木架建筑構件材料具有較強的穩定性與抗干擾性。木構件經數年風吹日曬與受力作用,因材料含水率低難以腐朽,且細微裂痕已定型,不易受外界影響而進一步折損;磚、石構件在沒有明顯開裂情況下,結構性能穩定。其中由楠木、銀杏木、壽山石等貴重材料制作的構件尤為明顯。
2.建筑結構屬性
傳統木架建筑構件是建筑結構特征的直接表現,傳統木架建筑的梁、柱等結構構件形態特征明顯,是傳統建筑文化的具象載體。如皖南民居的梁、柱采用“插梁式”構造,由梁拼接插入柱身,梁除承重作用外還擁有和枋相近的水平拉結作用。此類大木作結構構件遵循固有的搭接方式與加工模數,且規格統一,擁有較高的結構辨識度。而裝飾性能較強的牛腿、雀替等結構構件,木質隔板等結構搭接關系模糊的維護構件,不具備典型的外在結構特征。
3.工藝屬性
江南地區傳統民居建筑風格清雅精致,裝飾藝術與建筑材料、結構構造有機結合,其中木雕、磚雕、石雕作為主要修飾手法最具工藝代表性,且以構件形式廣泛留存。木構件因用料廣泛便于雕刻加工而具備顯著工藝成就。比如浙江民居裝飾細部處理手法尤為繁復華麗,民間俗語“滿屋雕”即是對木雕工藝的精準解讀。此類建筑的月梁梁頭均刻有魚鰓狀或鵝頸形曲線,梁底部甚至整木作雕刻裝飾,斗拱幾乎失去結構作用而成為雕刻工藝品,而琴枋等輔助型結構構件則成為工匠競技手藝的裝飾物件。
就磚雕構件而言,這類構件由水磨灰磚塊制作,經過“打坯”確定由遠及近的圖案輪廓,再經“出細”“修飾”“粘補”“拼排”“做榫”制成磚雕成品,層次鮮明,由近及遠可多達九層,圖案立體視覺效果飽滿。石雕構件則多選用麻礫石,以高浮雕襯托鏤空雕、半圓雕技法為主,常見于建筑承重部分及室外空間,線條流暢,圖案莊重質樸。
?。ǘ┤宋乃囆g屬性
1.構件裝飾題材及其人文特征
古代民眾在營建居所時,將部分人文追求寄托于構件的裝飾題材,將美好文化寓意具象化為符號圖案,再移情于物,附著于構件表達。其中,祥禽瑞獸、神話傳說等內容反映出對“福祿壽喜”幸福生活的向往,如皖南民居構件常見“百子鬧元宵”“八仙過?!敝惾宋锉姸嗟膱雒?,反映出宗族意識形態下百姓對人丁興旺的訴求。而歷史典故、文房四寶等內容,又折射出人們對宣揚禮制教化、推崇儒道哲學的心理需求。因此,特定歷史時期的社會價值取向與民風民俗于構件利用中不經意流露,正所謂“絕無靡費而奇情妙趣盡在其中”。
2.構件藝術表現手法
江南傳統民居建筑構件的藝術表現手法與中國傳統畫作繪制有異曲同工之妙。具體而言,構件的圖案紋飾創作常以文人畫為范本,截取局部的山水人文圖樣進行虛實刻畫,并遵循平面散點透視的原則,將多個對象從平視、俯瞰、全景等視角表達,著重表現場景的前后層次關系。同時,構件加工同樣講求“以形傳神”的藝術效果:工匠將立體實物扁平化描繪,運用線條的濃淡曲直來刻畫對象的風格神韻。
此外,構件的平面構圖參考畫作,形成以中心為視覺焦點的畫面張力,其中的裝飾內容布局基本契合載體形制,多以構件邊緣輪廓為“框景”,聚合式排布主體內容,并選取最佳觀賞面著重表現。而在橫枋、絳環版等長條形或連續排布的構件中,裝飾內容布局則多采用長卷式畫作構圖,用以表現連環故事情節或宏大場景。因此,合理運用構件可直觀表達這種根植于傳統畫作的藝術表現形式以及民間工匠的審美取向,對探究人文藝術的歷史發展具有一定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