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夏天并不比我們今天涼快,《浮山縣志》就記載過乾隆八年的極端高溫天氣:“夏五月大熱,道路行人多有斃者,京師更甚,浮人在京貿易者亦有熱斃者。”氣象學家分析,當時的天氣至少達到了40℃以上。那在沒有空調的古代,這么熱的夏天,古人是如何降溫的呢?
首先可以使用降溫設備,比如人工風扇。這人工風扇并不是找兩三個丫環給你用扇子扇風,那點兒風力太小了!古時候的大戶人家廳堂上方會安裝拉拽式風扇,一大片扇葉差不多有門板那么大,由丫環拽根繩子拉動扇葉給廳堂送風。此外,還有手搖式的風扇,類似手搖鼓風機。據說古時候還有“空調風扇”。
古人使用風扇的時候,還會把風扇放在水池后面,或者在風扇前擺兩盆冰塊,這樣送出來的風就是涼的,這種風扇已經具備了空調的功能。還有的人會在風扇前擺很多盆鮮花,這樣吹出來的風都是香的。有錢人就是會玩!另外,古代大宅院的客廳,都會有一種“空調”系統——空調井。在廳堂里挖一口深井,一直連通地下水,然后在地面留一個送風口,這樣,井下涼風就會源源不斷送進廳堂,達到降溫效果。最豪華的當屬降溫亭——將水引到屋頂,制造人工瀑布,以達到降溫效果。
除了降溫設備,還有降溫飲食。比如吃冷飲、冰鎮水果或飲料。那古人用什么進行冰鎮呢?其實,早在先秦時代就有人工冰箱了,叫作“冰鑒”。其原理很簡單:制作一個有夾層的容器,在夾層里放入冰塊,然后在容器內放入食物或飲料進行冰鎮,成為冷飲。
宋代的冷飲已經平民化了,北宋都城開封就有種叫“冰團冷元子”的冷飲很是暢銷,其做法類似今天鮮芋仙等甜品店中的芋圓。到了元朝,蒙古貴族喜歡在冷飲里加入奶制品,稱為“奶冰”。
據說馬可·波羅來到元朝后就很喜歡吃這種冷飲,并將其制作方法帶回了歐洲,歐洲人在此基礎上發明了冰激凌。聽起來是不是有點搞笑?正宗的土耳其冰激凌可能來自中國。
那古代夏天的冰是從哪里弄來的?其實有很多種說法,技術含量最高的說法是古人用硝石制冰:將硝石溶于水,大量吸熱,便可將水冷凍成冰。但這個方法的制冰量太小了,而且非常費事,無法滿足古代夏天巨大的冰塊需求量。所以,可能古人一般不會用這么麻煩的制冰方法。
其實古人取得冰塊通常的方式不是制冰法,而是存冰法。很簡單,等到冬天自然結冰時將冰塊儲存到地窖里,然后等到夏天時取出使用。這種簡單的存冰方法,從先秦一直使用到新中國成立后。儲存的冰塊都取自城市里的天然河湖,比如北京的北海、積水潭、太平湖,還有濟南的大明湖,都是過去重要的取冰處。
寒冬時節,湖面結冰,待到冰面上能走人了,就開始進行切冰作業,把冰切成一米見方的冰塊,運送到地窖里保存。保存時還要在上面蓋上厚厚的稻草保溫,這樣就能挺到夏天而不融化。古代大城市內都建有很多的冰窖。清朝時,北京城內的官方冰窖就有4處18座,由工部統一管理,存冰量在20萬塊以上。今天北京的冰窖胡同,就因清朝時這里設置的冰窖而得名,類似的還有西安的冰窖巷。
北方城市可以在冬天時存冰,那南方城市冬天也不結冰啊,怎么辦呢?答案是進口!而且進口的是正宗的美國貨!
19世紀上半葉,歐美商人就將北美的冰塊用商船販賣至中國廣東,非常暢銷。有人可能會疑惑,從北美到中國,要穿越赤道,那冰不融化嗎?因為這種出口的冰塊體積特別大,運輸時放在船艙底部避免陽光照射,還會在上面蓋上鋸末等物,阻擋空氣流通,所以融化速度非常緩慢。等運到中國時,除去損耗,還會剩很多。
有人還會疑惑:跨越半個地球販賣冰塊,能賺錢嗎?的確不怎么賺錢,但沒辦法,歐美需要進口中國的貨物,而自給自足的中國卻不怎么進口歐美貨物。你運別的東西到中國也賣不出去,賣冰塊總比空跑一趟強。而且遠洋航行需要重物壓艙,用冰塊壓艙總比用石頭好。沒辦法,與清朝做買賣就得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