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草房民居,最早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沿海先祖用海草筑巢而居;從秦漢至宋金時代,它的制作技術有了很大進步,形成基本格局,被劃定為生成期;到元明清時代,成為繁榮發(fā)展階段,奠定了榮成沿海區(qū)域海草房民居群落基礎,成為膠東沿海最具特色的生態(tài)民居。
海草房民居制作整個過程有70多道工序,全部采用民間手工技術,不含任何機械成分。制作工匠有瓦匠、木匠、石匠、苫匠,合稱“四匠”,其中苫匠是最為重要的。
制作主要流程如下
一、備好石頭、黃泥、木料、海草、貝草等基本原料。
二、打地基、定門位、擺門枕石、壘墻體、安窗體、上房梁。
三、苫海草屋頂。
(1)做好理草、鍘草、潤草、和泥、扎腳手架等準備工作。
(2)做檐頭。用海草和貝草按規(guī)定尺寸相間苫好、剎實,做出“三層檐”式樣。
(3)苫房坡。苫匠側坐屋頂,一層海草一層貝草由下向上苫,要求剎緊均勻、整齊劃一,外軟內實。需要手功、腿功、眼功三者協(xié)調一致,才能完成一次苫草動作。
(4)封頂。一般屋頂需拔起1—2米高,中心要牢固結實,能順雨水抗風,收頂后用草泥壓住,使海草的膠質與草泥黏合在一起。
(5)淋水拍平、剪檐。把苫好的屋頂淋上水,從上到下用拍板理順,拍平房坡,最后把房檐海草剪齊,整個房屋制作完成。
在人們享受現(xiàn)代生活的同時,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追求回歸自然,這些具有膠東特色富有人情感的海草房,它雖然飽受風雨的侵蝕,但卻依然保持著淳樸和質美,也曾經承載著人間的喜、怒、哀、樂,它既給了居住者溫暖,同時也是歷史變遷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