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建筑美是通過美的個體服從整體、部分融于統一之中表現出來的。這反映了在天人合一的哲學思維指導下的中華民族審美心理中推崇的整體意識。
當然,封建皇權的大一統思想和宗法制度也含有封閉性、沿襲性、抑制性的負面作用,這也導致我國漢族建筑格式較為單一、保守,缺少歐洲建筑構思宏偉、眼界開闊、手法復雜、情調浪漫的風格。
道教對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都有深遠影響。“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觀點在我國傳統建筑中的體現就是建筑的選址、布局、設計、施工都盡可能尊重自然,注重與自然的和諧,不追求外表的豪華,而特別重視其“情與景會,意與象通”的內在意境。
中國傳統建筑的序列設計對環境氣氛的考慮往往超過對個別造型美觀的思考。老子認為:“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中國人對自然的尊敬與西方的征服特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中國文化追求與自然的統一和和諧,這也可以說是“天人合一、天下一統”思想的另一種體現。現在看來,這種尊崇自然的審美觀點在建筑美學思想中歷久彌新、仍然光彩奪目。
古代城市都注重將城市本體與周圍環境統一經營。長安(今陜西西安)、洛陽(北魏)、建康(今江蘇南京)、北京(明清)等著名都城,其經營范圍也都遠遠超過城墻以內;即使一般的府、州、縣城,也將郊區包容在城市的整體環境中統一布局。
重要的風景名勝,如五岳五鎮、佛道名山、邑郊園林等,也都把環境經營放在首位;帝王陵區,更是著重風水地理。這些地方的建筑大多是通過環境顯示了其藝術的特殊魅力。從閬中古城的規劃圖可以看出,中國古城的建設都是圍繞環境,圍繞大的自然來考慮營城建設。
中國傳統園林的平面布局多采用因地制宜、自由變化的形式。蘇州園林“巧于因借,精在體宜”。“近而不浮,遠而不盡”不僅可行、可望、可游,而且可居,游覽者走到何處,眼前總是一幅人工與自然結合,亭臺軒榭的布局有序,假山池沼的配合得當,花草樹木映襯,近景遠景層疊,宛自天成、飽含韻外之致的美圖。
在不斷變化中,“思與景諧,神與物游”,流溢著深透空靈的意境和遼闊蒼茫的宇宙意識,在自成天蒙的心理空間中,閃爍著“物我渾一”的永恒夢幻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