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建筑與世界其他所有建筑體系都以磚石結構為主不同,是獨具風姿的唯一以木結構為主的體系。巧妙的框架式結構是中國古代建筑在建筑結構上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木構架結構不但具有工程技術的意義,而且易于通過機智而巧妙的組合顯現建造物的結構美和裝飾美,這種變化萬端、窮極工巧的建造技巧美也易于反映建筑的形式美,建造出磚石結構所不及的復雜、精美的空間藝術美。
中國古代建筑的木結構體系適應性很強,木構架易于體現構造技術與藝術形象的統一。這個體系以四柱、二梁、二枋構成一個稱為間的基本框架,間可以左右相連,也可以前后相接,又可以上下相疊,還可以錯落組合,或加以變通而成八角、六角、圓形、扇形或其他形狀。
屋頂構架有抬梁式和穿斗式兩種,無論哪一種,都可以不改變構架體系而將屋面作出曲線,并在屋角作出翹角飛檐,還可以作出重檐、勾連、穿插、披搭等式樣。
此外,木結構的構件便于雕刻彩繪,以增強建筑的藝術表現力。因此,中國古代建筑的造型美,很大程度上也表現為結構美。這種結構,易于使房屋在不同氣候條件下,滿足生活和生產所提出的千變萬化的功能要求。同時,由于房屋墻壁不負重,門窗設置有極大的靈活性。
室內間隔易于采用槅扇、門、板壁、帳幔、罩(正罩、欄桿罩、花罩、飛罩、幾腿罩、圓光罩)、博古架、屏等。這些活動木材構筑物便于安裝、拆卸,能任意劃分,隨時改變。
有的還在室內部分上空增加閣樓、回廊,把空間豎向分隔為多層。再加以不同的裝飾和家具陳設,就使得建筑的性格更加鮮明。木材構筑配合自然環境條件,便于庭院是與室內空間的統一,木材構筑的走廊與樹木花卉、假山綠池、涼棚花架呼應,作為室內和室外空間過渡,更富自然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