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以燒制白釉瓷器聞名于世,是中國陶瓷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潔白透明的胎體,溫柔雅靜的釉色以及優美的造型和裝飾藝術,使德化瓷器成為工藝美術史中的瑰寶,享有“中國白”“中國瓷器之上品”等盛譽。
德化地處“閩中屋脊”戴云山脈腹地,高嶺土質優量多。據民國《德化縣志》記載:“觀音崎,一名白泥崎,碧像巖在其巔,全山數里皆瓷土,邑名瓷多產于此。”
新石器時代,德化先民開始制作硬陶和印紋陶,到夏商時期,已出現原始青瓷。德化縣三班鎮遼田尖山原始青瓷窯址,歷經3700多年,窯體結構依然清晰。
晚唐五代時期,德化地區的制瓷業已初具規模,工匠們已經能夠使用當地品質優良的高嶺土并燒制出了青瓷。德化有史記載最早的陶瓷燒制工藝研究家顏化彩編纂了世界第一部完整的陶瓷專著《陶業法》,繪制了世界第一幅陶瓷工廠規劃設計圖《梅嶺圖》。
至宋代,德化開始生產青白瓷和白瓷,其白瓷制作工藝已相當精湛,可與北方定窯白瓷相媲美,被稱為“南白定”。
宋紹圣元年(公元1094年),德化制瓷人林炳利用有坡度的山地,將多個窯房順著地勢串聯起來,大大提高了熱能利用率,降低了成本,這種窯型被稱為“龍窯”。后來,日本的制瓷人加藤四郎前來德化學藝,并將窯爐燒造技術帶回日本,林炳也在日本被奉為“陶祖神”。
宋元時期,隨著泉州港的興盛、海外貿易的快速發展,德化瓷器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商品,暢銷海外。“南海一號”沉船出水的陶瓷近三分之一出自德化,器物以碗、洗、盒、罐為主。
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游記中寫道:“刺桐城(泉州)附近有一別城,名稱迪云州(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他還使用亞里士多德時代表示貝殼的單詞porcelain來命名德化瓷器,因為它們就像貝殼般潔白通透。后來,馬可·波羅成為德化白瓷傳入歐洲的關鍵人物。
明清時期,德化瓷器因瓷塑人物的獨特技藝而聲譽日隆。尤其在明朝中期之后,德化白瓷代表了當時白瓷制作的最高水平,成為外銷瓷的一個重要品種。在歐洲,德化白瓷被稱為“中國白”,具有中國風的杯、爐、蓋盒、壺、筆筒等器具一度風靡市場,形成了供不應求的局面。
到清代時,德化窯業已臻至全盛。清代“泰興號”沉船中發現了35萬件德化青花瓷器,可見其生產外銷的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