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中的“伏”指的是“伏邪”。“六邪”是古時人們的一種說法,即指“風、寒、暑、濕、燥、火”,伏邪就是暑邪。
古人認為夏日里暑邪會逐漸的深伏于體內,而不為人知。如暑邪不除,到了秋天,火邪克金,而傷肺氣,導致人的免疫力下降,而患感冒、咳嗽、發熱等疾病。而進入冬季以后,這些病會反復發作。夏季人會大量出汗,這個過程能排除體內廢物,促進新陳代謝,是人排除暑邪的重要途徑。
1.冰飲類
米酒
春秋末期的時候諸侯喜愛在宴席上飲冰鎮米酒。《楚辭·招魂》中有“挫糟凍飲,酹清涼些”的記述。冰鎮米酒喝起來既醇香又清涼,里面含有的酒精還能夠促進排汗。
冰酪
宋代的時候非常盛行一種稱為“冰酪”的冰飲,可以看成是冰激凌的祖宗。南宋詩人楊萬里曾贊賞“冰酪”:“似賦還咸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消。”在當時“冰酪”是一種皇家飲品,由果汁、牛奶、冰塊等調制而成,近似現代固液共存態的飲料,賣相肯定不如現代冰激凌。為了增加口感,古人會在“冰酪”中加鹽,所以“冰酪”嘗起來有點咸味。
大約在13世紀,意大利人馬克·波羅將“冰酪”的制作方法載入《東方見聞錄》傳到意大利,由此歐洲人的冷飲也有了新的突破。冰淇淋首次在歐洲見諸史料,以后,冰淇淋開始在歐洲流行,在意大利被稱為“牛奶花”,在英國被稱為“凍奶油”。1550年前后,僑居羅馬的西班牙醫師維那傳南加發現,在雪中加鹽,可以使雪的冰點降低。如果這種加了鹽的雪放在容器外,能使容器內的牛奶混合物迅速達到冰點,這一發現使大量生產冰淇淋成為可能。
杏仁酪
清代的時候統治者非常享受生活,三伏天喜食杏仁酪。杏仁酪簡單來說就是半固態的杏仁汁,將甜杏仁去皮煮熟搗爛,加入沸水,用清潔白布濾出白汁,去渣再加水重搗再濾,反復3次后將杏仁粉末棄去,最后在濃汁中加入少許蜂蜜,放在冰中冷凍。甜杏仁中含有豐富的植物脂肪和蛋白質,有潤燥補肺、滋養肌膚的作用。
2.湯食類
湯餅
南北朝流行在三伏天使用“湯餅”。因為古代面食都被稱為“餅”,所以“湯餅”就是一種放在水里煮熟的面食,是湯面的前身。《齊民要術》記“水引”法:先用冷肉湯調和用細絹篩過的面,再“揉搓如箸著大,一尺一斷,盤中盛水浸。宜以手臨鐺上,揉搓令薄如韭葉,逐沸煮。”
可見,古代制作“湯餅”要先把面揉搓成條狀,然后浸入冷水中。再在鍋邊上揉搓成薄面片,在沸水中煮熟。使用“湯餅”能夠促進排汗,帶走人體多余熱量,所以夏天食用有消暑的作用。或許,我們現在經常在夏天食用湯面的習慣就是繼承自祖先。
蓮子湯
明清時期,伏日最盛行吃蓮子湯。據《帝京歲時記勝》載:“六月盛暑,食飲最喜清新。京師蓮食者二;內河者嫩而鮮,宜承露,食之益壽;外河堅而實,宜干用。”
蓮子性味甘平,具有降火的作用,在炎夏人的心火旺盛,使用鏈子湯不僅能夠降火,還能夠補脾澀腸,養心益腎。新鮮的蓮子很嫩,可以生吃;曬干的蓮子則比較老,可以和紅棗、銀耳一起燉湯。
除了蓮子以外,中草藥避暑也是古人常采用的方法。據《京都風俗志》說:“伏日,人家有食盛饌異于平日者,謂之‘貼伏膘’。或以此日起,有合冰水者,或有煎蘇葉、藿葉、甘草等湯,于市中舍之,謂之暑湯”。
“蘇葉”,即紫蘇葉,中醫學認為紫蘇性溫、味辛、功能發表散寒、理氣寬中、化痰止咳。中老年和兒童夏日飲蘇葉湯,則有健脾補中,脾土健旺的功效。
“甘草”,亦稱甜草,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中醫學上以根狀基入藥,性平、味甘,功能緩中補虛、瀉火解毒、調和諸藥,生用可治咽痛、癰疽腫毒。
不過用這種中草藥湯食的口感和味道不怎么好,而且有特殊的氣味,如果無法忍受,還是好蓮子湯更加妥當。
菌菇湯
三伏天經常伴有雷陣雨,氣溫忽高忽低,樹林陰暗潮濕的地方,菌菇容易生長。使用這類材料制作的湯食味道就非常鮮美了,而且菌菇富含多種蛋白質,具有極強的滋補保健的功能。銀耳羹、竹蓀湯、清炒黑木耳等,都是常見的夏日養生美食。
竹蓀(sun)是一種寄生在枯竹根部的隱花菌類,形狀略似網狀干白蛇皮,它有深綠色的菌帽,雪白色的圓柱狀的菌柄,粉紅色的蛋形菌托,在菌柄頂端有一圍細致潔白的網狀裙從菌蓋向下鋪開,被人們稱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之花”、“菌中皇后”。竹蓀營養豐富,香味濃郁,滋味鮮美,自古就列為“草八珍”之一。
三伏天的氣溫很高,如果感覺沒有食欲,可以從古人的夏季養生飲食中借鑒經驗,制作一道夏季養生美容食品。
無論是古代吃貨還是現代吃貨,“吃”這個話題永遠沒有代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