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陽是著名的建筑之鄉,建筑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南宋以降,“東陽幫”工匠在長期的走南闖北中,締造了獨特的東陽民居建筑體系,東陽民居躋身中國十二大傳統民居之林。
廈程里程氏始祖程沐(1215—1269),字元潔,號東山,祖籍安徽歙縣積溪,系宋朝著名理學名家程顥之后。宋淳祐元年(1241)任東陽縣令,為政清廉,深受黎民百姓愛戴。因見虎峰之麓、玉溪之濱非常適宜居住生息,故任滿后于1252年攜長子裕章卜居于此。
因東面的白峰嶺是交通要道,南通金華、衢州,北通紹興、寧波,是東陽軍事要塞之一,這一帶則是停馬歇腳的好地方,故取名下馬莊。清嘉慶十九年(1814),程氏裔孫程銓(1776—1850)舉進士,出任湖北按察使、布政使,榮封三代,振興門庭,從此改名為廈程里,并一直沿用至今。2015年7月,廈程里成為浙江省第五批歷史文化名鎮(村),2016年11月被公布為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
廈程里鳥瞰
村落布局
廈程里村莊形狀像一只大船,玉程街全長1500米,為村中部南北走向主干道;崇實路為村西部南北向主干道;橫街、中街,在玉程街中部與之相交;大街在村東部與玉程街平行;廿字弄堂在村東北部,為房屋之間的巷弄。傳統街巷依地形延伸,或直或曲。
廈程里坐落于白溪江沖積平原,曾建有三堰三甽。三堰,即官裁堰、五尺堰、麻車堰。三堰引白溪水入3條甽:官裁甽、五尺甽、麻車甽。村莊四周舊時有“四泉八凼”,可保證大旱之年的農田灌溉用水。四泉是仙游泉、太公泉、黃耕泉、杜家泉;八凼是老民凼、八十凼、長夫凼、樹邊凼、白騰凼、石沖凼、面桶凼、安財凼。村南有白米潭?,F只留有五尺甽、仙游泉。
村上現留有古井4口,基本保存原貌,分別是:尊行堂前古井,清乾隆年間所挖;下街頭荷花甽邊古井;下街道廿七間頭邊古井,系清朝晚期所挖;飲和堂古井,于清嘉慶年間所挖。
廈程里古村結構完整、緊湊,保留古代宅院形態。前廳后堂四合院居多,講究者則飾有門樓照壁。村上至今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廳堂有20多處、各類民居10多處。位育堂、慎德堂被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尊行堂、慎修堂、萼鹽堂被列為東陽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育堂
位育堂是一組古建筑群主廳的名稱,清乾隆十一年(1746)竣工,系程用祁(1702—1785,字孔有,號北麓)率9個兒子、32個孫子共同建造而成,占地面積6570平方米,建筑面積13000平方米,共有房屋209間,柱子1500個。有明堂、天井45個,池塘1個,水井2眼。
“位育”出自《中庸》開篇“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位育堂是廈程里古村落的核心建筑,縱深五進,位育堂居中,東側有思永堂、培蘭堂、玉樹堂,西側有迎華堂、芝瑞堂、留耕堂。門樓、照廳和佛堂前后夾峙,形成向心之勢。古建筑專家王仲奮稱贊它“是中國民居中規模最大、房間最多、庭院最多、寓意最深、布局最嚴謹、功能設施最全的一座鄉民家族院落,外似城邑,內若公堂,實為民宅,全國罕見”。
門樓占地475平方米,坐東朝西,十三間頭,門廳為三開間單檐硬山頂二層樓房,敞開式通道。左右廂房各五間,為重檐穿斗式二層樓屋,設斜撐式牛腿。
正廳朝向東南,五開間,十架后雙步廊。抬梁式,復水椽屋架。梁背施斗拱,鼓形瓜楞柱礎。主體屋頂采用復水椽構架,從內看,有兩個屋頂呈“從”字;從外看,屋頂呈“人”字,合起來就成一個“眾”字,將屋棟升高了4米,解決了屋面平緩落水不暢的難題。
培蘭堂占地100平方米,坐東北朝西南,單檐硬山頂三開間敞廳,八架前雙后單步廊構架,檐柱設人物牛腿,鼓形柱礎。
芝瑞堂占地100平方米,坐西南朝東北,單檐硬山頂三開間敞廳,八架前雙后單步廊構架,明間抬梁式設五架梁,次間穿斗式用五柱,檐柱設S形牛腿。
留耕堂清中期建筑,占地110平方米。朝向東南,三開間敞廳,單檐硬山頂,八架前雙后單步廊構架,明間抬梁式設五架梁,次間穿斗式用五柱,檐柱設S形牛腿。
戲曲木雕博物館
慎德堂建于清嘉慶年間,占地1207平方米,前廳后堂,由兩個三合院組成,共有房屋24間,中間有露天走廊相隔。
慎德堂門墻
據說程明班(1759-1834,庠名衢,字周序,號春畬)為了搞好木雕裝飾,專門請了10個戲班演出拿手好戲三天三夜,以便雕花匠選材取景、設計畫面。因此,無論是仰視部位的桁梁、牛腿,還是平視部位的門窗絳環板,都有戲曲的生動場景。其內容廣泛,薈萃的戲曲畫面達200多幅。這些作品集清代戲曲木雕藝術之大成,歷十年而成,被專家們稱為“戲曲木雕博物館”和“中國凝固的戲曲舞臺”。慎德堂的戲曲木雕在取材、創作上均有很大突破,為形成東陽“三合班”團體提供了表演藝術的范本,也可以管窺東陽戲曲的發展軌跡及繁榮盛況。
名人故居
程寬正故居建于民國年間,占地560平方米。正屋3間、兩側廂房各5間,均重檐穿斗構架。程寬正(1900—1979)兩度任上海吳淞中學校長,“以教育為己任,視淞中為生命,治學嚴謹,辦校有方”,是淞中發展史上的一位巨匠。
程祥德故居建于清乾隆年間,占地475平方米,坐東朝西,十三間頭三合院。門廳3間,單檐硬山頂,明間作大門通道。左右廂房各五間,硬山頂重檐穿斗式二層樓屋,設斜撐式牛腿。程祥德(1903—1979),1925年畢業于浙江大學,曾參加北伐戰爭。抗戰時曾任軍政部軍務署駐緬甸代表,后在東南亞教學20多年,1978年后回國定居西安。
祠堂
永譽堂始建于明正德年間,重建于清朝早期,占地291平方米。坐西朝東,硬山頂三開間單檐敞廳,八架前軒后雙步廊構架,明間抬梁式,檐檁飾雙獅戲球木雕,次間穿斗式用五柱,檐柱設S形斜撐牛腿,做工較細,保存較好。
程氏宗祠占地640平方米,始建于清嘉慶十九年(1814)。坐西朝東,前后三進,由門廳、前廳、穿堂和后堂組成。大門設抱鼓石一對。前廳,三開間單檐硬山頂,九架前后雙步廊構架,檐柱設人物獅鹿牛腿。
廳堂
尊行堂程明珍(1745—1812,字鴻儒,號璞園)建于清乾隆四十九至五十二年(1784—1787),占地3150平方米。坐西朝東,前廳、后堂均為三開間,與兩側廂房各圍成一座十三間頭,廂房后各有重廂,內有6個天井,共有房屋52間。前進有朝東大廳,南北各有高檐廂房五間,后進隔弄與前進相連。尊行堂八架前軒后雙步廊,明間抬梁式構架,次間穿斗式,內墻磨磚貼面。
慎修堂程春畬次子程琢甫建于清道光廿年。坐西朝東,原有門樓、前廳和后堂三進,前兩進于1861年被太平軍所焚毀。后院占地870平方米,正屋3間挾左右耳房,左右廂房各6間,明堂用正方形石板鋪設而成,故稱“石板明堂”。
崇德堂原系程文壽所建,為清乾隆年間建筑。朝向東南,三開間敞廳,九架前雙后單步廊構架,明間抬梁式設五架梁,次間穿斗式用五柱,檐柱設S形斜撐牛腿。
留余堂清乾隆年間建造,占地480平方米,坐西北朝東南,前設磚牌樓,正屋3間、左右廂房各4間1弄。正屋為重檐硬山頂,廂房為單檐。S形斜撐牛腿。
位育堂大份堂屋程光楠(1723—1793,字楚材,號湘川)建于清嘉慶甲戌(1814),占地566平方米,坐北朝南,正屋3間、左右廂房各5間,重檐硬山頂樓屋。
飲和堂程明員(1762—1836,字璧成,號雪?。┙ㄓ谇寮螒c年間,占地514平方米,坐西朝東,正屋3間,左右廂房各4間1弄,均為重檐硬山頂樓屋。慎思堂程中翰(1776—1837,庠名萬清,字林士,號西園)建于清嘉慶年間,占地663平方米,正屋3間、左右廂房各6間,重檐硬山頂樓房。
六成堂程中迪(1798—1867,字訓若,號吉亭)建于清道光年間,占地1062平方米,朝向東南,門樓3間,正屋3間,左右廂房各9間。門樓為硬山頂單檐二層,正屋為重檐樓屋,樓下敞開作廳堂,明間抬梁構架,廂房為重檐樓屋。現已毀。
惇思堂程中翹(1786—1796,字羽堯,號云儀)建于清乾隆年間,占地741平方米,坐西朝東,正屋3間,廂房各6間,均為硬山頂重檐穿斗式樓屋。
迎華堂清中期建筑,占地628平方米,朝向東南,由前廳、后堂和南廂房組成。前廳三開間硬山頂敞廳,八架前雙后單步廊構架,后堂3間,硬山頂重檐穿斗式二層樓屋。檐柱設S形牛腿。廂房9間,重檐穿斗式硬山頂樓屋。
萼韡堂堂名出自《詩經》“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辟澝佬值芎湍劳覉@,原建于清乾隆年間。1915年重建萼韡堂正廳,坐西朝東,三開間。
育德堂程光梓(1728—1790,字公樹,號吉庵)建于清乾隆年間,1909年重建。占地218平方米,坐北朝南,單檐硬山頂三開間敞廳,十架前軒后兩雙步構架。
懷德堂民國年間建筑,5間一排,占地面積283平方米。重檐硬山頂樓屋,檐柱設S形鎖殼人物故事牛腿,鼓形柱礎。
其他民居
程記染坊位于月塘北側,系沿街建筑,二層樓屋,占地90平方米,二樓有挑出檐欄,用于懸掛晾曬所染布匹。
魚莊塘重廂屋程明珊(1751—1811,字珮聲,號瑚竿)建造于清嘉慶年間,建筑面積1100平方米,坐西朝東,由中間一座十三間頭三合院,及兩側各五間重廂組成。正屋為硬山頂重檐樓屋,廂房與重廂為單檐樓屋,檐柱設鎖殼紋牛腿。鵝卵石天井。
五間頭位于位育堂96號,民國年間建筑。坐西朝東,五間一排,硬山頂,重檐穿斗式樓屋,前廊敞開,整體保存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