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的數位皇帝中,和美食產生最大交集的應該就是清高宗乾隆了。乾隆帝有“游龍”之美稱,他曾經六次下江南巡游,每次出行都能發掘風味獨特的地方美食,使得這些名不見經傳的小吃名揚天下。
車輪餅
據說乾隆帝下江南曾五次途徑宿遷,且每餐必有車輪餅,曾題詩夸其曰:“洋河有餅若車輪,香脆酥甜妙化神。莫道京華糕點好,品來不及此奇珍?!?/span>
車輪餅的誕生,相傳源自于乾隆與他的恩師徐用錫之間的一段動人故事。徐用錫在京城任編修的時候,因為學識淵博,品格高潔,深得康熙皇帝敬重,遂宣侍讀,入南書房教授皇家弟子,為乾隆老師。彼時的乾隆幼小又聰明淘氣,徐用錫亦對其喜愛有加,師生二人常常形影不離。
據說,徐用錫喜甜食,經常請御膳房師傅為其做些小糖餅。一次乾隆見到老師手中的小糖餅就問名稱,老師隨口道:“鄉餅”,意思是家鄉的小餅。
聰慧頑皮的乾隆接過鄉餅,只見圓圓的鄉餅兩面金黃,十分好奇就仔細端詳,他隨即發現,由于里面包的是冰糖,吃的時候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音,如同車輪碾過發出的聲音一樣,就脫口而出:“先生,這更像車輪餅。”徐用錫聽后大喜,夸獎乾隆聰慧。
后來,徐用錫因故被貶,一直過著隱居的閑適生活,更有時間研究改進車輪餅的制作。漸漸的,車輪餅這一手藝就在本地流傳開來,以致代代相傳,更是成了宿遷的著名美食。
梅花糕
梅花糕起源于明朝,發展到清朝時就成為江南地區著名的特色小吃。相傳乾隆皇帝下江南時行經蘇州時,在熱鬧非凡的街市偶然瞥見這糕點,其外觀呈金黃色,形狀如梅花,色澤誘人,入口甜而不膩,軟脆適中,勝過宮廷御點,便拍手稱快。因其形如梅花,乾隆賜名“梅花糕”,并流傳至今。
梅花糕不但好吃,做法也很簡單。先將面粉倒入桶內,加上適量溫水,攪拌均勻,注入燒燙的梅花模具中,然后放入豆沙、果醬、果仁、糖豬板油丁、鮮肉等配制的各種餡心,再注上面漿,撒上白糖、瓜子仁、紅綠瓜絲等十幾種原料,用灼熱的鐵板蓋在糕模上烘烤而成。這樣制成的梅花糕餡料飽滿,口感酥松,釋放出原始而又淳樸的美味。
凍米糖
豐城凍米糖始于清乾隆年間,至今已有兩百多年歷史。凍米糖原本是民間用炒米生產的,豐城家家戶戶用糯米飯做成凍米“干飯”,再用清茶油煎泡“干飯”,炒成爆花米,用飴糖拌粘,冷卻后用薄刀切成塊塊條狀,用于待客解茶、饋贈親友。
公元1756年,乾隆下江南,途經豐城縣邑,縣官獻上凍米糖,乾隆品嘗后覺得酥脆中帶著清香,十分歡喜,不禁連聲稱贊:“妙品!妙品!”,還賜名為“江南小切”。
從此,香甜酥脆的豐城凍米糖便成了皇室貢品,行銷海內。
乾隆帝在多次下江南的過程中,不但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真假難猜的傳奇故事,也為許多小吃和美食打下了“官方認證”的烙印,令這些食物一躍成為美食圈的新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