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界中的細犬
中國細犬(簡稱細犬)是中國原生的狩獵犬種,主要分成山東和陜西兩種類型,現在又分化出現山東、陜西、河北、蒙古四種類型。山東細犬分布在山東聊城市各縣、濟寧梁山縣(長毛品系),山東濟寧(短毛品系)。
“頭如梭,腰如弓,尾似箭,四個蹄子一盤蒜。”是中國傳統上對于一只好的細犬的評價標準。細犬是一種非常優秀的獵犬,奔跑的速度非常快,說它跑起來象離弦的箭一點兒也不夸張,它細長的身體,彈性極好的背部,流線型的整體結構,使它在奔跑的時候余刃有余。據說它的奔跑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60公里。獵豹在追捕獵物的時候速度最快能達到100多公里每小時,而且那還是瞬時的速度,因為它不能長時間以這個速度奔跑,而細犬的以這個速度奔跑的時間要比獵豹長得多,可見細犬在追捕獵物的時候是相當的厲害。
中國細犬耳薄、下垂、耳尖鈍圓。頭長而狹窄,呈錐形。頸部細長而肌肉發達美麗靈活而略呈弓形到肩部逐漸加寬。后肢長,肌肉發達而有力,寬而自然落地;腳趾為兔趾狀,肉趾強韌,堅硬緊湊,趾間有飾毛,蹄瓣緊密堅硬,足墊厚實。對主人絕對忠誠,歸家性能好,對陌生人懷有敵意,不輕易讓人靠近。記憶力強,嗅覺靈敏,銜取欲望、捕獵欲望高,耐力好。較適應平原地帶捕獵。也可作為護衛犬。
陜西細犬是我國獵犬中奔跑速度最快的選手,并且具有極強的斗性與獵性,天生就具備靈活的反應能力與觀察能力,非常適應秦嶺一帶三巒疊嶂崎嶇不平的自然環境,過去,每家每戶都飼養幾條陜西細犬用來維持生計,追捕野雞、野兔更是它們的拿手好戲。
狩獵是人類在原始社會時期獲得食物的重要方式,隨著定居生活和農業的發展而逐漸成為少數人獲取肉食或娛樂的一種方式。到了漢朝,田獵和舉重、角力(摔跤)、射箭、蹴鞠、投壺、搏斗等一起,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運動形式之一。據《史記》記載:漢代的貴族公子?!帮椆趧?,連車騎,弋射漁獵,犯晨夜,冒霜雪,馳坑谷,不避猛獸之害”。古人田獵帶細犬,早在《戰國策》中就有體現,“秦策”中說:“以秦卒之勇,車騎之多,以當諸侯。譬若馳韓盧而逐蹇兔也?!边@里的“韓盧”便是出自韓國(今陜西韓城境內)的細犬?!墩f文解字》曰:“禽走,臭而知其跡者,犬也?!薄妒酚洝だ钏箓鳌分杏杏涊d“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的場面。
蘇軾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曰:“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一幅出獵情形躍然紙上。蘇軾詩中的“黃”即是當時流行的細犬,它與蒼(獵鷹)是當時貴族打獵的慣用配合。現在中東國家獵兔也是喜歡地空(犬鷹)組合。宋賀鑄詞曰:“間呼鷹嗾犬,白羽摘雕弓,狡穴俄穴。樂匆匆!”可見獵犬是獵人不可或缺的幫手。
二、二郎神的哮天犬
若論中國民間最有名的細犬,大概非二郎神的哮天犬莫屬了?!段饔斡洝返诹兀瑢O悟空遭“七圣”圍剿,太上老君從天上擲下金剛鐲,打得悟空立足不穩,被二郎神的“細犬”趕上,“照腿肚子上一口,又扯了一跌”,這才被擒。
嘯天犬長啥樣?《西游記》里是這么寫:“白馬爺乘神坐驥,白犬神嗷緊跟巡。貫會降妖捉鬼怪,邪祟精靈影無蹤?!?/span>
南宋佚名《搜山圖》故宮博物院藏
《搜山圖》卷表現的是民間傳說二郎神搜山降魔的故事,所以也稱為《二郎神搜山圖》。二郎神的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在許多文藝作品中也有反映。元代有《二郎神醉射鎖魔鏡》的雜劇,描寫二郎神與九首牛魔王、哪吒及金睛百眼鬼比試高低,最后拿住二洞妖魔的故事。據記載,最早有北宋畫家高益畫的《鬼神搜山圖》,受到皇帝的重視。以后明、清兩代,不斷有傳本出現。此卷《搜山圖》是南宋末或元初人的手跡。人物用工筆重彩,衣紋用鐵線描,剛勁有力,形象刻畫生動傳神,非凡手可及。山林樹木皴法豪縱,近乎南宋劉松年的風格。與同一題材的各種不同本子比較,此卷是個殘本,其中缺少主神即二郎神部分,但是其繪畫技巧卻高出其它各本。
明丁野夫《灌口搜山圖》普林斯頓大學藝術博物館
長卷描繪二郎神率領天神,將山林中的妖魔鬼怪捉拿的場景,神將們手持刀槍劍戟、縱鷹放犬,前堵后截,使妖怪無處逃身。丁野夫,活躍于元惠宗至正末,元末明初雜劇家、散曲家、畫家。西域回紇人,善丹青小景,皆取詩意。畫山水人物,學馬遠、夏珪,筆法頗類。
《新說西游記圖像》二郎神及哮天犬
三、漢唐時期的細犬形象
魏晉守門犬畫磚嘉峪關市新城魏晉5號墓
漢畫像石《狩獵圖》河南省南陽市英莊出土
漢畫像石中的細犬形象
南北朝時期的陶細犬
隋煬帝蕭后墓中出土的陶細犬
唐三彩細犬
唐代狩獵俑,細犬臥在胸前
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咸陽薛氏墓壁畫中的侍者牽犬
唐中宗神龍二年懿德太子李重潤墓壁畫中的架鷂戲犬圖
李重潤墓壁畫復原圖
四、遼宋金元時期的細犬形象
契丹、女真民族本身就是游牧民族,狩獵是其經濟活動之一,從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喇嘛溝遼墓壁畫和庫倫旗勿力布格村6號遼墓壁畫中我們能想象到高大健碩的獵犬幫助主人追逐獵物的情景。
庫倫旗勿力布格村6號遼墓壁畫(線圖)
壁畫墓中的大型犬,則是長腿、細腰,腿高且粗壯,它是作為現實狩獵場景的寫照出現的。這種犬為蒙古細犬,又稱契丹細犬,“細”是指其腰細、腿細、脖子細、嘴尖。從內蒙古通遼市庫倫旗勿力布格村6號遼墓壁畫中我們可一窺這種犬。《契丹國志》載:契丹“取細犬于萌骨子(即蒙古)之疆”,這種犬體型高大健壯,速度快、靈活敏捷,搏斗能力強,是契丹、女真人外出游獵的得力助手,受到了契丹、女真王室的垂愛。契丹人對獵犬懷有深厚的感情,把它們視為自己忠誠的伙伴,在遼祖陵和遼興宗陵中,就分別出土過石雕和木雕犬俑,可見墓主對犬的喜愛。
宋代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全民養狗的時代,特別是村莊里幾乎家家養狗。據《宋史·孝義傳》記載:“江州德安陳昉,家十三世同居。長幼七百口,不畜仆妾,上下親睦,人無間言。有犬百余,共食一槽,一犬不至,群犬不食。”南宋將領趙萬年在《襄陽守城錄》中也記曰:“各家所養之犬,在城外百十為群,有數千只,每遇夜出兵攻劫虜人營寨,則群犬爭吠。”
北宋《鷹犬圖》(采自中華珍寶館)
生動傳神
北宋李公麟《西岳降靈圖卷》(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佚名《狩獵圖》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
南宋陳居中《韃靼狩獵圖卷》中的細犬捕獵
《韃靼狩獵圖卷》中的細犬待喂形象
遼代胡瓌《回獵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設色雅淡,畫黃土一片,雜以稀疏蓑草的塞外平遠風光。圖繪騎者三人,各抱一只嘴部尖長、胸寬腰細的獵犬。所畫之馬,耳似經剪裂,鼻孔寬大,馬腿上烙有印記,鞍具極其精美,描繪細致生動。作者傳為胡瓌,契丹人,約活動于九、十世紀之間,素以精于描繪塞外風光及人馬而聞名,因以名之。
南宋李迪《獵犬圖》
《獵犬圖》現藏于故宮博物院,為南宋畫家李迪所作,該圖右上方署有“慶元丁巳歲李迪畫”年名款,并鈐有“都省書畫之印”及清代收藏家耿昭忠鑒藏印多方,對幅有耿昭忠題記一則?!东C犬圖》畫面沒有任何背景,只有一只獵犬前行,犬頭犬尾低伏,頸上戴著項圈而無繩索,說明它非常有靈性。這只犬形態生動,造型準確,刻畫細致入微,毛茸茸的細毛和腳爪清晰可見。色彩深淺搭配柔和,整體造型呈三角狀,使整幅畫剛柔相濟,顯示出作者深厚的寫實功力和嫻熟的表現能力。
宋佚名《柳蔭白犬圖》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
圖繪白犬蹲立于柳蔭之下,柳與竹用點葉法,石與雙勾葉涂青綠,白色細犬造型準確,此幅布景繁密,與平常所見宋代小品有所區別。
金宮素然《昭君出塞圖》(局部)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繪草原上蕃騎游獵,野獸驚駭逃竄。畫風與明畫院之人馬作品相近似。畫面上眾多野生動物四處逃竄,坡下一人一馬駐足觀望,而坡上平坦處二騎追逐夾擊一鹿,正挽弓欲射,場面非常驚險。左下一只細犬正在追逐野兔。
此幅繪沙漠地帶,一片黃沙坡地,景色單調。在沙丘無垠的遠方,正有一列駱駝馱隊橫越。近處人騎數眾,或張弓射雁;或手架獵鷹;或繩攜獵豹,皆為馬上行獵之狀。其中騎著黑馬、身穿白裘的,應為元世祖,與世祖并駕的婦女,似為帝后。劉貫道充分發揮了線條的表現力量,無論是線條的勁挺與柔和,還是運筆疾遲輕重,皆臻妙境。劉貫道生卒年不詳,字仲賢,中山(今定州)人。元代畫家。曾因畫《裕宗像》得到賞識,得補御衣局使。善畫道釋、人物、山水、花竹、鳥獸。
《元世祖出獵圖》中的細犬
元 王蒙《楚將軍出獵圖卷》局部
元(明)趙雍《騎馬狩獵圖》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
圖繪番族騎手在秋郊畋獵的情景,將人物活動置于山水之中,主要人物身形比一般隨從高大,是傳世行樂圖的樣式。此幅署款趙雍,當是托名,從畫風看近于明代。
元(明)朱玉太平風會圖芝加哥藝術博物館藏
此卷繪街頭各路行人、小商販、勞作匠人、民間藝人等等,還記錄了各類日常生活用品、集市交易、民俗活動。畫卷描繪各種人物約四百七十、牛三頭、馬十匹、騾子四十五匹、羊九只、豬十頭、狗七條、獼猴、鵝等。從用筆用色都情況來看當是明初畫家所作。朱玉(1293―1365)字君壁,一作均壁,昆山(今江蘇昆山)人。喜繪事,聞佳山水每翛然獨往。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