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溪火青是綠茶,珠茶的代表作品之一。建國初期送給外國總統,被問起叫什么名時,周總理回答:“落水沉”。可見,涌溪火青是極具特色和韻味的。
涌溪火青產于安徽省涇縣城東70千米涌溪山的楓坑、盤坑、石井坑灣頭山一帶。有“頭泡香、二泡甜、三泡濃、四泡五泡不減味”之說。
“落水沉”一般采用兩葉一心,顆粒重實,落杯有聲,入水即沉。加上重揉捻的工藝,使茶滋味濃郁醇厚。沉水后,茶葉吸水舒展,猶如美人漫舞,別有趣味。
據《涇縣志》記載:清順治二年(1645年)“由磨盤山南起至涌溪,廣闊三十余里,多產美茶并杉木。”可見三百多年前,涌溪茶就相當有名了。其生產歷史已有五百余載,曾為歷朝之貢茶。
清代與涌溪毗鄰的黃田村(古“洋船屋”景區)出現了巨商朱氏家族,為了他們外出行商時方便攜帶,茶農便在引鑒徽州炒青制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將茶葉揉炒、擠壓成緊結的腰圓形,由此形成了風格獨特的涌溪火青,并逐漸以其緊結重實、香濃味甘而聞名。當時俗稱“燴青”,因當地口音將“燴”字念了“火”音,加上地名便成了“涌溪火青”。
涇縣一帶山高林密,谷深溪涌,云霧繚繞,花草叢生,生態條件優越,土壤有機質含量高,土壤pH值大多在5.8—6.5之間,非常適宜茶樹的生長。好的環境是茶樹生長的基礎,是制作好茶的先決條件。
涌溪火青一般采摘清明自谷雨之間的鮮葉,要求兩葉一心、身大八分,枝枝齊整、朵朵勻凈。并且要求無病蟲葉、闊葉、老葉、破碎葉等,保證茶葉的品質。
涌溪火青傳統制作工藝為手工操作,技術復雜。鮮葉經揀剔攤放以不超過6小時為佳,當天鮮葉當天制完。火青制造工序分殺青、揉捻、炒頭坯、復揉、炒二坯、攤放、掰老鍋、分篩等工序。全程約20—22小時左右,有較為難得的火青香氣特征。
涌溪火青風格獨特,外形卷如發髻,緊結重實,色澤墨綠油潤、隱毫。
茶湯帶有蘭花清香且馥郁持久;滋味醇厚,回味甘甜;湯色嫩綠,清澈明亮;葉底嫩綠微黃,勻齊成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