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但凡盆菜出場,一定是大場面,新居入伙、祠堂開光、新年點燈……諸此等等,且常常是舉村進行盆菜宴。一盆盆菜,在每家每戶的期許中,經過煎炸煮燒燜鹵炒,端上餐桌,吃的不僅是味道,終極目標是“和”。味和人也和,一家人齊齊整整,吃上盆滿缽滿、團團圓圓的盆菜,邊吃邊講著新一年的好意頭,這才是過年標配。
盆菜作為除夕夜的主角,更是要花上不少功夫,選入盆菜里的食材,每一個都有著飽含著團圓喜慶的美好祝福。它詮釋著“十全十美”、“美美滿滿”、“團團圓圓”、“盆滿缽滿”的美好寓意。盤菜不僅是飲食與歷史結合的菜式,更是一種創意層出不窮、一盤多味的特色菜肴。細數源頭,這菜式原來只是東莞市長安鎮以及新界客家族群的傳統美食,起源相當粗糙平實。
盆菜是東莞市長安鎮以及香港新界的圍村里的新界原居民的傳統食物,已有數百年的歷史,是一種雜燴菜式。傳統的盆菜用木盆或銻盆盛載。每逢喜慶節日,例如新居入伙、祠堂開光或新年點燈,新界的鄉村均會舉行盆菜宴。與煲出來的閩菜佛跳墻不同,盆菜以燉煮為料理手段,又因食材等的高度類似,常被稱為廣式佛跳墻。盆菜里面的每一種食材單獨分開,也可以成為一道菜而盆菜把所有菜品融合起來就可以達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
有人說,廣東盆菜就是廣式版本的佛跳墻,和佛跳墻一樣,盆菜賣相也豪邁有氣勢,烹飪方法有講究,分別要經過煎、炸、燒、煮、燜、鹵后,再層層裝盆而成。盆菜的用料并沒有特別規定,一般都會包括蘿卜、腐竹、冬菇、雞肉、豬肉等等,作為年菜,為了來年的盆滿缽滿,盆菜中還會加入各款山珍海味如鮑魚、花膠、大蝦、發菜、蠔豉等高價值的材料烹煮。
香港新界的圍村客家人,傳統上,每逢喜慶節日、嫁娶婚事、生日壽辰、新居入伙、祠堂開光或新年元宵節點燈,即有村民誕下男丁的慶祝儀式,均會舉行盆菜宴。清明節掃墓亦有「食山頭」習俗,即在山頭吃盆菜。圍村人吃盆菜通常會在祠堂,或者在村內空曠的大地方,配以枱凳及碗筷,大排筵席。舊日用木盆,其后已改用銻盆盛載,用小熱爐燒著,大家圍著熱氣騰騰的盆菜,談笑風生,品嘗美味。參加者主要是同姓宗親,千百人共吃盆菜的場面陣勢,人聲鼎沸,震撼人心。
關于盆菜起源,相傳有幾個說法。流傳最廣的說法,是在中國南宋末年,宋帝趙昺與陸秀夫、張世杰等人為躲避元軍,南逃至東莞烏紗、及香港新界的圍村,村民見到皇帝便盛情款待。然而窮鄉僻壤無佳食,村民急忙下只有將僅有的食物加熱,層層疊疊共放在木盆內獻給皇帝,饑寒交迫的宋帝覺得這是天下最美味的佳肴。往后村民每當喜事和如新年等節日,都吃盆菜慶賀,直到今天。另一個說法是當時遭元兵追殺的文天祥,逃至靠海的廣東寶安縣,當地村民將家中的食物拿給他,宋兵把菜煮熟,卻沒食具,村民建議用大盆裝,宋兵就圍盆而食,盆菜因而誕生。
盆菜的擺放是有次序的,或許會有少許差異,但一般來說食物則已約定俗成,有既定組合,擺放亦經過深思熟慮:味道較淡的會放最底層,如豬皮及枝竹,味道濃如炆豬肉會放上層,令下層可吸收濃郁醬汁,味味相連。最上層再放些醬汁較多,本身已具有肉味、較名貴的食材,既好看,又可讓人先吃最好的,如雞和大蝦。
食材按次序一層一層的由下至上疊放進大盆中,一般安排堆疊約六層,墊底第六層為蘿卜、豬皮;第五層枝竹、魷魚;第四層炆豬肉;第三層冬菇;第二層炸門鱔、鯪魚丸;第一層,頭位是雞、煎蝦碌等。進餐時還講禮儀,筷子不要胡亂挑撥,先掘下層而吃。吃時要從第一層往下夾,逐層順序由上至下吃下去,由開始最鮮的雞和蝦,到最后盡收盆汁精華、愈吃愈入味的蘿卜和豬皮,才能嘗到盆菜獨特的層次和鮮味。
對于廣東和香港的人來說,盆菜的儀式與重大節日掛鉤,當大家在一起團座桌,舉筷翻找尋覓,趣味盎然,繽紛熱鬧,也祈望著新的一年能夠好運連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