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民居建筑中,如果說燕尾檐和紅磚是閩南紅磚古厝的典型特征,那花樣百出的山墻設計就是不同主人的個性化表現。
山墻指建筑物兩端的橫向外墻。古建筑設計營造一般都有山墻,它的作用主要是與鄰居的住宅隔開和防火。傳統民居中,兩坡出水的屋檐在南北墻,而東西二墻的立面看起來像兩個小山尖,故稱為“山墻”。
閩南建筑的墻身最具特色,山墻是泥塑作淺浮雕呈對稱式,腰線有紅磚、有白石、有青石影雕。檐邊,一般都是浮雕形式,用泥塑彩繪,多山水人物,有故事情節。在閩南以及潮汕等南方地區,山墻被賦予了一定的玄學色彩。這些地區依照山墻頂端的形狀,將山墻分為“五行山墻”。五行山墻,顧名思義,便是“金、木、水、火、土”五種樣式來裝飾的山墻,這大概是源于陰陽家的五行相生相克之道。
不同的山墻適合不同的主人,金者頭圓而足闊,木者頭圓而身直,水者頭平而生泥,平行則如生蛇過水,火者頭尖而足闊,土者頭平而體秀。因此,山墻類型的選擇是相當嚴肅的。
閩南地區的山墻,除了運勢與普遍的功能之外,更抓眼的是它的裝飾功能。山墻本身僅具功能性,但是閩南建筑常常在山墻頂部進行裝飾,于屋檐的夾角順勢而下,形式有繪畫、木雕、浮雕等,還包括獨特的“懸魚”。
圖案通常由祥云、飛龍、仙女、繁花等構成,蘊含了吉祥如意、飛黃騰達、多子多福等美好寓意。這些圖案結構對稱,色彩瑰麗,圖案精美,栩栩如生,與背景的紅磚對比鮮明,相互映襯,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梧林山墻造型主要以頭尖足闊的火式和連綿起伏的水式為主,裝飾浮雕以祥云和飛龍為主。樣式繁多,哪怕都是祥云元素,設計細節也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