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花,又稱蝴蝶花,牛耳抱珠。忍冬科落葉的半常綠灌木。4-5月間開花,潔白的瓊花宛如玉盤,玉盤周圍還有八朵五瓣大花,簇擁著中間無數朵黃蕊小花,像是八位仙人圍坐品茗。清風徐來,五瓣花微動,輕盈如玉蝶翩翩起舞,其香沁人肺腑,爽人心目。宋人王令有《瓊花》詩:“無雙亭下枝,密密復稀稀。蚌碎珠駢出,須牽蝶合圍。會須珍作寶,常恐散成飛。況是東風後,游人莫易歸”。宋趙以夫《揚州慢·瓊花》詞云:“十里春風,二分明月,蕊仙飛下瓊樓??幢弭?,擁碎玉成毬。”
“瓊”,本是一種美玉?!掇o海》里有“瓊華”辭條,指仙境中瓊樹的花。相傳漢代有一位名叫蕃的道姑來揚州,將一塊白玉埋在地里,頃刻間長出一棵仙樹,樹上的花潔白如玉。道姑走后,人們在此建造一座道觀,取名蕃釐觀,又因種玉得花,古將此花稱為瓊花,蕃釐觀通常也被叫作瓊花觀。
一、瓊花的歷史
瓊花之所以出名,一個重要原因是歷史上有過隋煬帝駕龍舟專程赴揚州觀賞瓊花的傳說,隋煬帝為看瓊花,鑿運河,造龍舟,建行宮,最后客死廣陵,葬于揚州城北雷塘。宋代張璪寫《瓊花》詩:“此花已去不須嗟,亡國亡家總為他。父老不知前日事,逢人口口道瓊花?!?/span>
清代孔尚任也賦詩說:“瓊花妖孽花,揚州緣此貴,花死隋宮滅,看花真無謂?!杯偦ū豢闯赏鰢ǎ纹錈o辜也?另一個傳說,是隋煬帝楊廣為下揚州看瓊花而開挖大運河,其妹恨其無道,化作瓊花棒打昏君,楊廣盛怒之下砍倒瓊花樹,楊廣死后瓊花又重新開放。宋趙炎《吊瓊花》詩云:“名擅無雙氣色雄,忍將一死報東風。他年我若修花史,合傳瓊花烈女中。”因而瓊花也被人們視為有情之花或有氣節之花。
據《揚州府志》記載,“揚州后土廟有瓊花一株,或曰自唐所植,即李衛公所謂玉蕊花也”。唐代王翰有七律《題郝陵川瓊花賦后》:“后土祠前春未歸,揚州城下塞鴻稀。仙人種玉云迷洞,使客揮毫露濕衣。共道肝腸如鐵石,誰知咳唾有珠璣。茂陵屬國詩雖好,空向羊群看雪飛”。
“瓊花”之名,宋代詩詞中常見。宋太宗至道二年(996),王禹偁調任揚州知州九個月,作過《瓊花詩》二首,詩前有小序:“揚州后土廟有花一株,潔白可愛,且其樹大而花繁,不知實何木也,俗謂之瓊花。因賦詩以狀其態。”詩云:“誰移琪樹下仙鄉,二月輕冰八月霜。若使壽陽公主在,自當羞見落梅妝。春冰薄薄壓枝柯,分與清香是月娥。忽似暑天深澗底,老松攀雪白婆娑?!?/span>
歐陽修任揚州知州時,曾稱贊瓊花是舉世無雙之花,在蕃釐觀瓊花樹旁邊建“無雙亭”,并賦詩(《答許發運見寄》)云:“瓊花芍藥世無倫,偶不題詩便怨人。曾向無雙亭下醉,自如不負廣陵春。”秦少游有《瓊花》詩云:“無雙亭上傳觴處,最惜人歸月上時。相見異鄉心欲絕,可憐花與月應知。”鄭覺齋的《揚州慢·瓊花》說起,其詞云:“……記曉剪、春冰馳送,金瓶露濕,緹騎星流。甚天中月色,被風吹夢南州。尊前相見,似羞人、蹤跡萍浮。問弄雪飄枝,無雙亭上,何日重游?”宋代劉敞《后土廟瓊花》詩云:“繁香簇簇三株樹,冷艷飄飄六月霙。移植天中來幾月,欲看憔悴老江城?!?/span>
韓琦守揚州,他對瓊花也寫過一首長詩:“惟揚一株花,四海無同類。年年后土祠,獨比瓊瑤貴。中含散水芳,外團蝴蝶戲。荼蘼不見香,芍藥慚多媚。幅疏翠蓋園,散亂真珠綴。不從眾格繁,自守幽姿粹。嘗聞好事家,欲移金轂地。既違孤潔情,終誤栽培意?!边@里所說的一個故事,即北宋仁宗曾把瓊花移到汴京御花園中,誰知次年即萎,只得送還揚州。北宋仁宗年間送回揚州的瓊花,到南宋紹興年間,金人南犯時被鏟平。一年后,根旁生新芽。至南宋孝宗隆興年間,從揚州移杭州御花園,不開,復回揚州蕃觀。元兵攻破揚州,瓊花便徹底滅絕。另一說法是“后土瓊花,世傳天下惟一本。金完顏亮揭之而去,自是遂絕。后人以八仙花代植故處?!鼻濉董偦ㄖ尽吩疲骸翱ぶ局^花植于漢唐,兩榮于宋,一揭于金,再枯于元。為瓊花之始末”。瓊花滅絕時間雖然存在一定的爭議,但都滅絕于異族南侵,或許寄托了人們“瓊花不愿為異族而開”的愿望。瓊花也往往寄托南宋詩人對金人南侵的感嘆。陳良《瓊花》:“后庭遺韻歌聲好,試折瓊枝薦一觴。”南宋末賈似道有《瓊花》詩:“倚闌莫問榮枯事,付與東風管物華?!彼尾室嘤小董偦ā吩姡骸澳犞卦跃郯讼?,幾經邊警亦堪憐。珠簾十里春狼藉,且把天香作舊年?!?/span>
二、瓊花與聚八仙
宋趙師睪《瓊花》:“香得坤靈秀氣全,蕊珠團外蝶翩翩。親曾后土祠中看,不是人間聚八仙?!彼蝿W箕《瓊花》:“團簇毓英玉碎圓,露稀日暖欲生煙。親從后土分奇種,不是人間聚八仙。”宋王洋《瓊花》:“愛奇造物剪瓊瑰,為鎮靈祠特地栽。事紀揚州千古勝,名居天下萬花魁。何人斫卻依然在,甚處移來不肯開。浪說八仙模樣似,八仙安得有香來。”宋代王月浦《瓊花》:“蕃釐觀里瓊花樹,天地中間第一花。此種從何探原委,春風無處著繁華。千須簇蝶圍清馥,九萼聯珠異眾葩。幾見朱衣和露剪,金瓶先進帝王家。”從這四首詩詞中看,宋代的瓊花與聚八仙是很相似的兩種花,但還是有區別。瓊花香氣較盛,且為九萼聯珠。
宋周密《齊東野語》:“揚州后土祠瓊花,天下無二本,絕類聚八仙,色微黃而有香。仁宗慶歷中,嘗分植禁苑,明年輒枯,遂復載還祠中,敷榮如故。淳熙中,壽皇亦嘗移植南內,逾年,憔悴無花,仍送還之。其后,宦者陳源命園丁取孫枝移接聚八仙根上遂活,然其香色則大減矣.......”趙以夫《揚州慢·瓊花》序:“瓊花唯揚州后土殿前一本,此聚八仙大率相類,而不同者有三:瓊花大而瓣厚,其色淡黃,聚八仙花小而瓣薄,其色微青,不同者一也。瓊花葉柔而瑩澤,聚八仙葉粗而有芒,不同者二也。瓊花蕊與花平,不結子而香,聚八仙蕊低于花,結子而不香,不同者三也”。以上記載詳細列出了聚八仙與瓊花的三個不同點,甚至記載了用瓊花嫁接到聚八仙的根上。
明人根據這些記載考證“瓊花形色,微類八仙。瓊花異香芬郁,八仙無香也?!?/span>
清代大儒俞樾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寫下了《杭州瓊花歌》:
“瓊花謂即聚八仙,斯言未定然不然。譬如滿山紅躑躅,謂即鶴林之杜鵑。將以此說為是歟,西施乃只直一錢。將以此說為非歟,邢尹原不分媸妍?;蛑^聚八仙有子,瓊花無子異在此??忠嗳缏橛行鄞疲普邽檐谛壅邧牎\趧t有子枲則無,是亦陰陽之定理。又況物類不可知,區者萌者多參差。八月桂花無一子,四季桂花子滿枝。芭蕉之子亦罕見,閩廣甘蕉子離離。尋常谷樹皆有子,獨于斑谷則無之。如以子有無為辨,世間凡卉皆堪疑。又謂其葉有分別,瓊花之葉光而潔。聚八仙葉微有毛,此其所論殊瑣屑。虎薊貓薊等薊耳,一皺一光竟何說。亦猶山林之民毛,地土使然非有劣。乃今得見瓊花圖,繪之者傅序者盧。
國朝周熙又重繪,兩圖傳刻無模糊。要皆九朵非八朵,竟與聚八仙懸殊。八朵九朵既有別,難云一樣如云茶。將毋瓊花實仙種,自元以后見者無。陳源弄巧已堪嘆,如以鶴頸來續鳧。自命程嬰唐道士,恐其所存非趙孤。作偽更有金丙瑞,竟以贗鼎充昆吾。瓊花之論自此定,誰言莫辨雌雄烏。花下徘徊忽自笑,按圖索驥亦未肖。天下之物惡能齊,齊物莊周見未到。自六十莖至百莖,不妨同受靈蓍號。自十五萼至八萼,不妨并入建蘭考。
梔子之花固六出,而八出者亦自妙。桂樹之花同四出,而五出者亦不少。即如雪花本六出,剪水仙人同斗巧。至于春雪則五出,玉戲天公又改造。雖云八朵九朵殊,難定上中下中表。虛煩討論楊鐵崖,徒費咨嗟于少保。宋鄭興裔辨瓊花,一異三異苦探討。獨于八九置不言,于意云何人莫曉。老夫欲為花解嘲,前人成見毋相膠。洛以流坤吐地符,河以通乾出天苞。洛出九疇河八卦,八數九數分其曹。要在乾坤之精蘊,能得其一皆足豪。古之瓊花九疇數,今之瓊花八卦爻。奇偶陰陽天所定,雌雄牝牡物莫逃。雌者有子雄無子,無分裸羽鱗介毛。
一奇一偶數既判,有子無子理亦昭。乾坤苞符于此泄,豈一道士權能操。我讀爾雅雖未熟,蟲魚草木粗紀錄。唐蒙均號女蘿類,椵櫬同稱木槿屬。如必屑屑與分晰,安得老圃為我告。何者鹿蔥何者萱,孰為苦意孰為菊。芙蓉菡萏今同名,牡丹芍藥古一族。古今時異物亦異,未可故見拘碌碌??丈姜氉拈磺G,忽然滿眼皆瑤瓊。九老未能共談笑,八公猶幸同年庚。中郎虎賁既近似,玉環飛燕毋相輕。揚州瓊花不可見,見此敢謂非瓊英。走筆為作瓊花詠,佳話應遍杭州城?!?/span>
曲園老人用如此長的篇幅作瓊花詠,以通達的心態調和了有關瓊花與聚八仙的爭論,古人造物,有大同有小異,我們不必在他們中間分出高低貴賤來,欣賞它們的美便是了。
三、宋代文物中所見的聚八仙形象
聚八仙紋飾在宋代金銀器、緙絲等工藝美術品上均的應用。宋人的寫實,不論從繪畫還是日常的器用,都達到了歷史的高峰。杭州西湖出水南宋聚八仙盞(圖1、圖2、圖3)、四川蓬安出土南宋聚八仙盤(圖4、圖5、圖6)、南宋百花緙絲中的聚八仙形象(圖7)。我想在宋元陶瓷、書畫或者玉器肯定還會有瓊花或聚八仙的圖像,再結合宋代的詩詞,我們可以更加立體地來了解聚八仙。也歡迎朋友們補充相關的文物資料。
圖1
圖2
圖3
圖4
圖5
圖6
圖7
由此想到,沈從文先生所著的《壇壇罐罐花花草草》,我想之所以起這個名字,主要是因為器型與紋飾在研究文物上的重要作用,這兩點是各類文物之間的主要聯系點,共同構成一個時代物質文化的主要特征。文物學或者文物鑒定沒有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的那么多理論,主要在資料的積累與經驗的總結。但往往這些經驗積累的大數據,在判斷一件器物的真偽時,電光火石之間,比計算機還快,這大概是人腦的應激性反應。先一眼判斷個八九不離十,即所謂的“眼學”,再輔以細節和科學手段進行印證。一個時代風格與審美,有一個時代的整體特征與氣息,當然是建立在見多識廣的基礎上,而不是信口開河。
我們的古代物質遺存,是人們觀察大自然,然后把他眼里的動植物或具象或抽象地應用到他們制造的產品上,所以我們一定要有博物學的概念,在大自然中多觀察,并應用到我們的文物研究中。這樣的研究是鮮活的,有生命力的。把古人遺留的器物還原到古人生活的場景中去,并對現代人的生活有所啟發,這是我們文物研究者的最終目的?,F在由于學科劃分越來越細,文物研究就按照材質分為青銅、書畫、陶瓷、玉器、金銀器、漆木器、織繡等等,加上時間上延續很長,所以要解決專與博,專與雜的關系,建立在廣博基礎上的專深,我覺得是一條正確的路。希望能夠沿著沈從文、孫機和揚之水等前輩學者開辟的道路上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