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內現存最長木拱廊橋——福建寧德屏南萬安橋突發大火,火情于當日晚上10時45分被撲滅,橋體已燒毀坍塌,無人員傷亡。
寧德屏南萬安橋突發大火現場
萬安橋距今已有超過900年的歷史,清康熙四十七年遭火焚,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后歷代都有修葺。1990年10月9日批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3月批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作為“閩東北廊橋”之一公布為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在浙南閩北山區保存有自宋代以來的各式木拱古廊橋100多座,主要留存在浙江慶元、景寧、泰順,福建壽寧、屏南、周寧、建甌、政和、松溪等縣市。
廊橋,即橋面上有廊屋的橋梁,以屋護橋,橋屋一體,包括木拱廊橋、石拱廊橋、亭橋等。
萬安橋火災現場 澎湃新聞記者王選輝
廊橋家族中,浙南和閩北一帶的木拱廊橋被我國橋梁專家茅以升稱為“在世界橋梁史中絕無僅有的木拱橋”。匠人們完全采用榫卯連接技術,不用一釘一鉚,即可使木材縱橫相貫、逐節伸展,最終在高山溝壑之間,打造出“長虹臥波”之景。
2009年,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12月,浙江、福建的8個縣市在慶元簽訂了《中國木拱廊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備忘錄》,目前,福建省壽寧縣、屏南縣、周寧縣、政和縣,浙江省泰順縣、慶元縣、景寧縣正抱團申遺。閩浙兩省七縣(浙江泰順、慶元、景寧,福建壽寧、周寧、屏南、政和)共同申報,22座“閩浙木拱廊橋”已于2012年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而失火的萬安橋,正是打包申遺的22座中的一座。
木質結構,易被火災焚毀、臺風暴雨沖垮,很多歷史上保留下來的廊橋,都經過多次翻修重建。雖然萬安橋始建于宋代,但在清康熙四十七年遭火焚,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后歷代都有修葺,民國又重建過。萬安橋在上世紀初還是一座伸臂橋,1932年復建時改為編木拱橋。它見證了編木拱橋在閩浙間突起的熱潮。
火災前的萬安橋
關于萬安橋的珍貴,今天很多人都在說它的“最”:最長——現存全國最長的木拱古廊橋:橋長98.2米、寬4.7米,舟形墩,不等跨,最短拱跨為10.6米,最長拱跨為15.2米。2006年5月25日作為“閩東北廊橋”之一公布為第六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浙江慶元最長的單跨橋是30多米。但是,萬安橋的珍貴,并不只是最長。
廊橋是中國建筑的瑰寶,也是世界文明寶庫的一大奇觀。廊橋自古以來是中國除寺廟、祠堂、戲臺以外,最為重要且常用的公共空間,備受廣大百姓的重視與關注。廊橋不僅與先民跨越河流的愿望相關,更與他們仁者愛人的精神世界相通。廊橋是連通河流與道路的關鍵結點,是人類自然科學、建筑科學的重大進步。
廊橋的發明者、設計者、建造者是以漁、樵、耕、獵為生計的農民,作為家庭的延續,廊橋提供了遮風避雨、休息交談的社交場所,提供了互通有無的貿易市場,甚至家族辦酒、婚喪嫁娶、登科慶賀、生子慶壽等活動都要在廊橋舉行。廊橋一旦建成,會被賦予更多的象征意義,當地百姓都會世代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