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傳統民居以鮮明的地域特色,特有的歷史文化價值,成為嶺南建筑的代表,也對嶺南建筑風格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
廣州傳統民居先后經歷了干欄式建筑、“三間兩廊”屋、“竹筒”屋、“明”字屋、西關大屋以及近代都市時期的騎樓和東山花園洋房等多種居住形式演變。
歷史演變
一、漢墓出土的房屋模型
古代廣州民居已經較難尋覓,但一些漢墓出土的隨葬明器,可以為我們了解昔日古代廣州傳統民居提供參考。這些古代房屋模型主要以陶屋居多,形態主要有干欄式、曲尺式、三合式、樓閣式、城堡式五種形態。
干欄式陶屋 西漢 廣州博物館藏
古代廣州高溫多雨,毒蛇鼠蟻較多,干欄式建筑這種底部懸空的房屋,既能夠防風避雨,又能躲避毒蟲的侵襲,是廣州先民適應本地氣候和環境逐漸摸索出來的居住方式。
曲尺式陶屋,建筑平面呈曲尺形,正屋為橫堂,門口開在正面,橫堂后側是廁間。
三合式陶屋,前為堂屋,兩廊屋在后邊,廊屋的后墻間用矮墻連接起成為后院。
二、“三間兩廊”屋
三間兩廊屋示意圖
“三間兩廊”屋是嶺南傳統民居的最基本形式,其歷史可追溯到廣州近郊出土的漢墓明器。“三間兩廊”屋的平面呈對稱的三合院布局,主座建筑三開間,前帶兩間廊屋和天井,民間稱之為“三間兩廊”。
“三間兩廊”屋普遍為單層,廳堂居中,兩側為房,天井兩旁稱為廊的分別是廚房和雜物房。建筑采用磚木混合結構,外墻常用青磚墻,石墻以及土坯墻。目前“三間兩廊”屋在市內已經較少,城郊農村還保留不少這種民居建筑。
三、竹筒屋
竹筒屋面狹窄,縱深細長,形似竹筒,故稱竹筒屋。關于竹筒屋的起源,無確切年代可考,目前主流觀點認為,廣州的竹筒屋出現于19世紀城市人口急劇增長時期。廣州氣候悶熱潮濕,竹筒屋進深大,一般分為前、中、后三部分,前面為門廳,后面為廚房,中間則根據進深長短布置一個或多個臥室及通風天井。
四、明字屋
平面雙開間,類似“明”字。故稱明字屋或明次屋。由廳、房和廚房、天井組合而成。明字屋平面緊湊、功能明確,使用方面,通風采光好。城市中的明字屋常為樓房。
五、西關大屋
清末的西關大屋廳堂
以西關大屋為代表的粵中大型天井院落式民居,多為清末富商豪紳等大戶人家的居所。
西關大屋是典型三開間建筑,正中的開間叫“正間”,兩側稱“書偏”,意為旁側的書房和偏廳。書偏旁常設有青云巷與鄰居相隔,青云巷兼具交通、防火、通風、采光、排水等多種用途。
正廳是供奉祖先和家庭聚會議事的地方,兩側用房主要有偏廳、書房、臥室、廚房和樓梯間等。
六、騎樓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廣州騎樓建筑
騎樓是沿街二層以上騎跨人行道的商居兩用建筑,廣州市政廳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曾推行現代都市計劃時,曾在新辟及拓寬大街兩側大規模建設騎樓。騎樓面寬通常在3—5m,進深20m左右,平面形式與傳統竹筒屋、明字屋相比,并沒什么大變化。廣州雨季時間長,陽光輻射強,騎樓橫跨在人行道的半室外空間可以為行人提供遮陽避雨的同時,也有利于吸引顧客停留,增加店鋪的商機。
七、東山花園洋房
東山新河浦洋房建筑——逵園
東山花園洋房位于廣州舊城以東一帶,是民國政府統一規劃,劃定地塊,提出對住宅的設計要求,然后售與私人或開發商進行建設的郊區獨立式住宅,業主非富即貴,既有政府高官,也有本地富商和歸國華僑。
東山花園洋房建筑規模并不大,每層居室三、四間,底層為客廳、餐廳及廚房,二層為臥室、書房、陽臺等。平面采用獨立集中式布局。與傳統民居相比,洋房房間開間加寬,進深減小,光線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