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語中,“圣”常用來指代學識或技能有極高成就的賢人,例如杜甫被尊稱為“詩圣”,吳道子被尊稱為“畫圣”,張仲景被尊稱為“醫圣”,孔子被尊稱為“孔圣人”、“至圣”。只有在各自領域取得巨大成就和做出杰出貢獻的,才能得到“圣”的美稱。在眾多圣人中,有一位不起眼的人,他因樣貌丑陋被父母拋棄,又有些口吃,但卻被后世尊稱為“茶圣”,他就是陸羽。
根據史籍記載,陸羽是一個棄嬰,在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被遺棄在寺廟附近,后被龍蓋寺主持智積禪師發現并抱回寺中收養。由于是棄兒,陸羽無名無姓,他讀了《易經》后為自己占了一卦,得“漸”卦:“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吉。”其意為鴻雁降落在地上,兩羽翩翩而動,動作整齊有序,可以效法,是吉兆。陸羽便根據卦義,自定姓為“陸”,取名“羽”,以“鴻漸”為字。
在黃卷青燈、鐘聲梵音中,陸羽學文識字,習誦佛經。智積禪師喜愛喝茶,精于茶道,陸羽跟在他身邊,也學會了煮茶等事務。雖然身處寺廟,但陸羽并不愿皈依佛法,伴隨青燈古佛度過余生。十二歲那年,陸羽乘人不備,掏出龍蓋寺,到了戲班子里學演戲,成為一名優伶。他雖然其貌不揚,還有點口吃,但機智幽默,演丑角很成功,后來還編寫了三卷笑話書《謔談》。
陸羽的才華讓當時遭遇貶官至竟陵當郡守的李齊物眼前一亮,在他的安排下,陸羽得以拜入名師門下,學習了多年文化知識。后來陸羽與編貶為竟陵司馬的崔國輔相識,二人經常一同出游,品茶鑒水,談詩論文。
《全唐詩》中收錄了陸羽的一首作品《六羨歌》:“不羨黃金盞,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臺;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從這首詩中可以陸羽不像當時的大多數人一樣追求名利,也不羨慕榮華富貴,而是熱愛自然,鐘情于自己所愛之物,令他念念不忘的是故鄉竟陵的西江水,表明了陸羽恬淡的志趣和高風亮節的精神。
二十一歲時,陸羽決心寫《茶經》,為此開始了對茶的游歷考察,他躬身實踐,遍游茶區,考察搜集了大量資料,同時也累積了豐富的品全鑒水經驗。在此期間結識了狀元出身的無錫縣尉皇甫冉、湖州刺史大書法家顏真卿等人,他們都為陸羽的茶事活動提供了諸多幫助。但對其幫助最大且情誼最深的還是詩僧皎然,兩人年齡差很大,但卻能結為忘年交。經過十余年,陸羽實地考察了三十二個州,最終隱居苕溪,在皎然的幫助下,開始了對《茶經》的寫作。
在隱居期間,陸羽結合前人經驗和自身飲茶實踐、茶學知識,將茶的起源、功效、分類,以及采茶、制茶、飲茶的工具、方法等學問悉數記錄其中,前后總共歷時二十六年,最終完成了共三卷十節,約七千字的茶葉專著——《茶經》,這也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著作,被后世譽為茶葉百科全書。
《茶經》問世后,陸羽名聲遠揚,朝廷有意留他在京為官,但都未就職。陸羽仍然周游各地,推廣茶藝,茶逐漸成為古代民間的主要飲品,茶事于唐代大盛,飲茶之風普及大江南北。茶葉專著也陸續問世,進一步推動了中國茶事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