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散落在川西平原的寶石,歷史可以追溯到遙遠的2600年前的蜀王開明故治。古往今來,歷盡滄桑,唯有嘉州這個古稱流襲至今。
奔騰不息的三江之水,帶不走歷史鐫刻的每一道印痕。晨鐘暮鼓處,嘉州古城墻靜靜矗立,以歷史的煙云向世人訴說著輝煌的過去。
筑城始于北周,歷代多有重建。明正德年間筑東南城墻,嘉靖年間筑西北城墻。清嘉慶年間重修南城,咸豐十年增修外城。內城墻采用紅砂條石砌筑,城堤合一,有“紅石城”之稱。
外墻采用紅砂條石與青磚砌筑,紅墻青碟,古樸厚重。城墻與老霄頂等建筑連在一起,被喻為“金線串銀珠”。古城布局如鳳凰展翅,史稱“嘉城如鳳”。
嘉州古城三江環繞,尤以岷江和大渡河對其影響最甚,岷江順下不爭,宛如處子,在當時蜀道難于上青天的時代被賦予了聯接南北的重任。而大渡河勢若奔雷,水患不絕,百姓深受其害。由于地形地貌的特殊,嘉州人摒棄了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古城造法!極具創造力的因勢利導,獨創出楔形城墻體系!既可以抵御外敵,又進一步杜絕了水患。
即便在今天,嘉州古城依舊守護著這一方百姓一方水土。
嘉州古城墻在風雨中屹立千年。在這里,曾經抵御過元蒙的鐵騎,也抗擊過遼人的進犯。沿著這古老的城墻,每一塊巨碩的磐石都布滿歲月斑駁的痕跡。二十七座古城樓如同二十七位神明對著每一位走過的路人低語輕訴。
這眾多神明中,最為有名的當屬地處三江匯流之地的會江門。
此門樓遙對樂山大佛,盡觀三江之水浩浩湯湯,比之岳陽洞庭不遑多讓。古時會江門周圍還遍種荔枝,尊為嘉州名果之首,古詩云“一騎紅塵妃子笑”,而這引得妃子笑的便是古嘉州下予小兒,上俸貴妃的荔枝了。
從會江門沿著洶涌的大渡河往上不遠便是最具傳奇的麗正門。而老百姓更多的稱之為鐵牛門,只因門外江邊兩頭鐵犀牛昂首縮尾,取其鎮水必火之意。只可惜乾隆丙午1786年,突發三丈余高的洪水大浪,兩只神獸不知所蹤。
出會江門沿岷江逆流而上,不出數里,便是定波門。寓意鎮定岷江之意。后因打出一口清泉,相傳長飲此泉的一老者福壽延綿,后得名福泉門。
而今,福泉門一帶已經成為城市旅游區域的核心,嘉州影視文化等新興行業的匯聚之地。
每座城市都能用一座建筑詮釋它獨特的歷史。從法國巴黎的凡爾賽宮,到羅馬的萬神廟再到北京的萬里長城。一座建筑就是一段民族歷史的見證。
時間不同,空間不同,但對嘉州古城的保護,對嘉州故事的傳唱,也同樣代表了樂山人民對歷史的銘記。
近千年歷史的嘉州古城墻,不僅蘊含了嘉州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也見證了嘉州人千年來抵御外敵的不屈之魂。歲月在它身上留下的點點青苔斑駁,彰顯著樂山的古韻古風,形成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