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西宜春一處古城墻遺址被認定為晚唐五代至南宋時期所建,已揭露城墻遺跡的始建時間距今有1100余年。專家認為,袁州古城是江西乃至我國整個南方地區區域中心城市發展演變的縮影,這一發現為了解唐宋時期古城的形制、布局提供了新的實物證明。
這是記者從日前在江西宜春舉行的袁州古城高士南路段城墻遺址考古發掘成果專家論證會上獲得的信息。
“在國內已有的考古發現中,晚唐五代至南宋時期大規模的包磚夯土城墻非常罕見,大多仍為普通的夯土城墻。這次考古揭露的包磚城墻的保存狀況非常好,長50.5米,最高4.4米,墻基寬約10米,采用青灰磚丁順平砌,還發現了帶有‘官’字的銘文磚。”論證會專家組組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瑞說,這些遺跡呈現了袁州古城晚唐五代至南宋時期的修筑過程,也側面印證了當年袁州府的富庶。
袁州古城墻遺址是2020年6月當地在道路施工中發現的,2020年11月至2021年1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宜春市博物館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據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張文江介紹,此次考古勘探3000平方米,考古發掘980平方米,揭露了夯土包磚城墻墻體、馬面和夯土遺跡等古代城墻建筑遺跡。根據考古發掘地層疊壓關系、出土遺物和熱釋光測年結果,結合文獻有關袁州古城的位置、規模、范圍等資料判斷,已揭露的城墻遺跡為晚唐五代至南宋時期。
袁州古城墻的部分包磚墻體遺跡,修筑年代為晚唐五代時期
帶有“官”字的銘文磚
據史料記載,漢高祖時期設宜春縣,開始筑土城。隋開皇十一年(公元591年)設立袁州府,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開始用磚筑內城,唐乾寧二年(公元895年)筑外城。五代時期,這里隸屬于南唐。到南宋時,袁州古城是江西地區最堅固、雄偉的古城之一。
“南宋時期最重要的改變是對南側包磚墻進行了根本上的整修,提高了袁州城的城防能力。如從墻基對包磚墻進行重新砌筑,外側增筑了馬面,內側加筑護坡等。”張文江說,考古揭露的城墻呈現不同年代的建筑特征,其中南宋時期的城墻是在晚唐五代的基礎上大規模增筑修建而成的。
明萬歷年間《江西全省圖說》中的袁州府城圖
劉瑞認為,袁州古城是江西乃至我國整個南方地區區域中心城市發展演變的縮影,這一發現為了解唐宋時期袁州古城的形制、布局提供了新的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