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期,由于炒青技術的廣泛采用和許多茶葉專著的大量刊行,各種散茶紛紛興起,名品迭出,品飲風尚也煥然一新。清代以降,飲茶之風,久興不衰,社會名流、文人學士往往以不懂茶道為恥,人們爭相事茶,研習茶藝,使茶文化進入了一個集大成的時期。
袁枚(1716-1798),字子才,號簡齋、隨園老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清代著名文學家、詩人。乾隆四年(1739)進士,曾任溧水、江浦、沐陽、江寧等地知縣。后因父喪辭官,不復出仕。僑居江寧,筑隨園于城西小倉山,作詩自娛。他生性不喜飲酒,不學仙佞佛,惟極喜飲茶,一生與茶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袁枚看來,讀罷書,清茶一杯自不可少:“君知讀罷定清渴,更惠茶青絲籠。笑煮新泉試七碗,搖扇坐聽清涼鐘?!?《潘宇情明府見和陶吳壁上詩,書扇相貽,兼晌茶荈》)酒后一杯茶,既可醒酒消食,又別有風味:“酒酣茶罷榻上眠,魂抱萬山同人夢?!?《登天游一覽樓,覽武夷全局,是夕月明如晝》)離別家人,宦游四方,茶更是必備之物:“阿母留兒子,一日如千場。勸兒加餐飯,為兒備糇糧。家園筍似玉,手烘加飴糖。春茶四十挺,片片梅花香?!?《歸家即事》)到了晚年,袁枚更離不開茶:“老人慣早起,如盤古開天。獨來又獨往,四望無人煙。欲盟水未溫,欲飲茶未煎?!?《惡老八首》)詩中把飲茶當作早起后第一件事,一天不飲,便感到坐立不安。在辭官歸家后,袁枚立意周游名山大川,飽覽世間奇異風物,遍嘗各地名茶。
他曾經登臨黃山絕頂飲茶,又到了武夷山,品嘗了武夷巖茶,至于龍井、惠山,則是袁枚經常吸泉烹茗之所在。他還游歷過天臺、雁宕、廬山、羅浮、衡山、四明山及鄱陽湖、洞庭湖等地,品嘗了諸地出產的許多名貴茶葉品種。
晚年所著的《隨國食單·茶酒單》,對武夷茶、龍井茶、陽羨茶、君山茶的性狀、色澤、香味作了介紹,并扼要論述了茶的沖泡技藝和品賞功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茶文化的發展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