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中秋,各式各樣月餅映入大家的眼簾,月餅也演變越來越多的種類:廣式、蘇式、京式......應接不暇,對于美食控的人真是每一種都想帶回家!
而對于沒有烤箱的古代,月餅如何制作完成呢?中秋節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
那么古人的月餅是什么樣子的?
我們人類有自己的祖先,月餅當然也有自己的祖先。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漢代的班超從西域帶來了我們的祖先——胡餅。胡餅前輩長什么樣呢?它有著大而圓的身形,上面點綴著噴香的芝麻,是位樸素的前輩。
盡管胡餅前輩其貌不揚,但在唐代,它可深得當時趕時髦的人們的喜愛。《舊唐書》中就記載著:“貴人御饌,盡供胡食。”這里的“胡食”,指的就是畢羅、燒餅、胡餅、搭納等。
雖然胡餅很好吃,但它的名字卻受到了人們的挑剔。據說,有一年中秋的夜晚,皓月當空,唐太宗和楊貴妃沐浴著皎潔的月光,一起賞月、吃胡餅。吃著吃著,唐太宗突然說道:“這胡餅味道確實不錯,但名字未免太難聽了點。”
聽到這,一旁的楊貴妃腦筋一轉,抬頭望了望那輪明月,應道:“不如把它叫作月餅吧!”
從此之后,我們月餅家族便有了這個唯美而詩意的名字。
仔細觀察我們古代的月餅,你一定會被精致的圖案給折服!這多虧了古代的匠人們。
古代的月餅模子,有的是用木頭做的,有的是用陶瓷做的,還有的是用玉器做的。圓的,長的,各種紋飾或動植物的圖樣,都栩栩如生。
每一個月餅模子,都凝聚了匠人們的巧思妙想。選料、雕刻、打磨,可別以為只是個小小的模子,每一步都要做得極其精細呢!
和現代的月餅相比,也許古代的月餅沒有華麗的包裝,也沒有亮麗的色彩,但有足夠精致的圖案!
古代裝月餅大多采用的是——食盒。古逢中秋,月餅都是從商鋪的爐子里直接輾轉到自家的食盒中帶回,就算是要送給親朋好友,也是裝盤由食盒盛放,哪怕在皇宮大內,也是同樣如此,既簡單又樸實。
古代食盒主要由竹木、琺瑯、漆器打造,其中尤以木質的居多,如紫檀、黃花梨、雞翅木、酸枝鄧文米西米以及色澤光潤的硬木食盒等,保存得當可經久不朽,能夠在好幾代人之間傳承,透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親密關系。想想我們的祖先的智慧真是不由豎起大拇指呢!
如何做古法月餅?
聰慧的古人,早已制出做月餅神器。即使沒有烤箱,也能分分鐘做出美味來!
古代沒有烤箱,古人們如何做月餅呢?先來看看才高八斗的大“吃貨”袁枚如何說——
袁枚在他的“吃貨寶典”——《隨園食單》中寫到了月餅的做法。即用油面起酥,加入冰糖、松子、核桃、果脯、棗泥等調配的餡料,用炭火來烤制。
如果嫌用炭火烤月餅太麻煩,那就可以試試蒸月餅。在做蒸月餅之前,首先得把糕粉給蒸熟了,有點像我們如今的冰皮月餅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