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人們常常能聽到有關天價彩禮的新聞。特別是在一些農村地區,關于結婚彩禮更是有“三金”“萬紫千紅一片綠”等說法。許多家庭因彩禮不堪重負。在2020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二條明確規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那么,古代的彩禮多嗎?都送些什么呢?本篇我們就來梳理一下彩禮的歷史。
所謂彩禮,是指男方在婚前以結婚為目的贈送給女方的財物,古人稱之為“聘禮”。古代婚禮有六個環節,即“婚姻六禮”,其中有一個專門送彩禮的環節,叫作“納征”。《禮記》里有“非受幣,不交不親”的說法,意思是如果不給彩禮,雙方都不能進一步接觸。
這說明古人非常重視彩禮,將其視為婚姻成立的重要環節。在某種程度上,一旦送出了彩禮,就標志男女之間的婚姻關系已經基本成立,就差個儀式了。古人既然如此重視彩禮,那送的數量是不是就很多呢?這個問題,就要分時代和階層來具體分析了。
先秦時期,人們更注重彩禮背后的美好寓意,不太講求經濟價值和數量多少。《儀禮·士昏禮》規定了士大夫階層的彩禮內容:玄纁(xūn)束帛和儷皮。束帛是捆為一束的五匹帛,當作為彩禮時,這五匹帛的顏色必須為玄纁兩色,即黑色和紅色。黑色代表上天,主陽;紅色代表大地,主陰。
這兩種顏色合在一起寓意陰陽結合,表示婚姻順應天命。儷皮指鹿皮,一般要送兩張,古人也講究好事成雙。之所以送鹿皮,是因為鹿在野外常成群出現,常給人一種子孫繁盛的印象。古人有生殖崇拜的思想,送新人鹿皮是祝福他們在日后像鹿群一樣子孫旺盛。當然,如果古人知道翻車魚一次產卵可達三億顆的話,可能就送翻車魚了。
大雁也是古人喜歡送的彩禮。婚姻六禮中,有多個環節都和大雁相關。古人為何如此執著于大雁呢?首先,大雁是守時模范,每年春天向北飛,冬天又向南飛,周而復始。這種守時的作風正是婚約要遵循的原則——準時來娶我,別晃點人家。除此之外,還寓意婚后丈夫要準時回家,不要夜不歸宿或者回了別人家。
其次,民間認為大雁一生只有一個配偶,象征著忠貞不渝的愛情。最后,大雁遷徙時非常重視隊形——“一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人’字,一會兒排成個‘一’字。”這種對秩序的重視,正符合家庭生活中夫唱婦隨、和睦有序的美好愿望。
先秦平民階層的彩禮雖不像士大夫階層有那么多講究,卻也很重視美好的寓意。《詩經》里最常見的平民彩禮是鹿皮、桃和花椒。是的,花椒也能作為彩禮,但這并不是在暗示妻子今后要多下廚房,而是表達對子孫興旺的美好愿望。因為花椒的果實是成串的、一粒粒的,數量非常多,象征著“多子”。由此可見,古人對婚姻的期望其實非常樸實無華——加油生孩子。
到了漢朝,彩禮的內容變得豐富了,特別是富貴人家。既有寄托美好寓意的禮物,比如象征夫妻關系如膠似漆的膠和漆,以及鴛鴦、合歡鈴之類;還有一些生活必需品,比如生火用的陽燧、寫字用的丹青,還有清酒、粳米等食物。據統計,漢朝的彩禮種類合計有三十多種。
除了送東西,漢朝人還開始送錢了,天價彩禮的罪惡之門就是在漢朝打開的。漢朝官員階層娶妻最低的彩禮數目是兩三萬錢,相當于一位刺史一年的俸祿。高級官吏的彩禮數更是水漲船高。《后漢書·列女傳·皇甫規妻》記載,董卓想娶皇甫規的遺孀,出的彩禮是“軿輜百乘,馬二十匹,奴婢錢帛充路”。這個彩禮的價值在百萬錢以上,即便是當時的丞相,也要領十年的俸祿才能賺回來。
到了唐朝,彩禮的種類更是五花八門。《敦煌文書》記載了當時一個送聘禮隊伍的配置:走在最前面的是兩匹馬,緊跟著的是兩個車轎乘具,接下來是布帛和錢財,再接下來是豬羊、糕點等食品,最后是油、鹽、醬、醋、花椒、蔥、姜等調料,可謂“十里紅妝”。這個彩禮隊伍不僅有牌面,還很有味道,估計十里之外都能聞到,如果不說是彩禮隊伍的話,還以為是賣十三香的來了。
古代送彩禮最“豪”的,當屬宋朝。南宋《夢粱錄》中記載“富貴之家,當備三金送之”,可見宋朝就已經有“三金”的說法,分別指戴在手腕的金釧、戴在腳腕的金鐲,以及掛在霞帔禮服上的黃金飾品。即便是平民百姓之家,彩禮也包含銀錠、布帛、鵝、酒、茶餅等物。值得注意的是:這時的彩禮沒有大雁了。這是因為野生大雁不易得,于是換成了家養的鵝。苦命了千年的大雁終于可以放心地飛翔了。與更注重彩禮寓意的先秦和漢朝相比,宋代的彩禮更注重實用性和經濟價值,不玩虛的,只要實的。
這么昂貴的彩禮,如果悔婚了,彩禮能否退還呢?這就要看悔婚的過錯方在誰了。明朝的《大明律》規定:如果男方有過錯,就不能要求退還彩禮;如果女方有過錯,那么男方可以要求退還彩禮。看來,古代法律也會防范女方以結婚的名義來騙取彩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