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作是中國古代建筑工程中為保護和裝飾木構部分,在木構件上刷色涂油漆的專業。在宋《營造法式》中,彩畫作內容包括油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分別列有畫作和油作章節,油作作業內容為油飾木構件。
地仗是一種中國傳統土木工程技法,即在木質結構上覆蓋一種襯底,以防腐防潮。為美觀其上通常做油飾彩繪。這種做法大約成型于明代,據說由唐、宋建筑油飾彩繪工程的襯地逐漸發展演變而來。清官式油作工藝復雜,分打地仗、刷油兩個步驟。
打地仗之前先對木構件作表面處理,即砍毛,使地仗和構件結合堅牢,有“鏨砍見木”、“縫”、“下竹釘”、“汁漿”四道工序。打地仗是用桐油、豬血、磚灰等配成的不同粗細的膩子分層涂在木構件表面,有“單披灰”和“使麻灰”兩類方法。
“單披灰”法有“捉灰縫”、“掃蕩灰”用“中灰”、用“細灰”等工序,由粗至細分涂二至三次,逐層壓緊磨平,然后涂生桐油,使浸透上層細灰,有“三道灰”、“四道灰”等不同做法。圖片
“使麻灰”的做法是在上述各層灰間粘麻,稱“使麻”,最多的用三層麻,二層布,九層灰,共十四層,稱“三麻二布九灰”,是清代內廷工程最高級的做法。最少的是“一麻三灰”。刷油時在上述做好的地仗上還要再刮細膩子,磨光,然后依次上帶色的糙油、墊光油(一至三道)和光油(清油)。
所用涂料以及干燥后的涂層也稱地仗,以發酵的動物血液、桐油、面粉、磚灰等混合而成。使用時在木構造表面分層刮涂,其中為防止涂層龜裂剝離和增強地仗的拉力,刮涂過程中通常還通過披覆麻布的方式來進行加固。大型建筑對地仗工程有著嚴格的要求,如北京故宮的地仗即有“二麻六灰”一說。
地仗(油飾)技藝采用自熬的桐灰油與豬血配比材料,依據光照調整施工時間,同時堅持伏天不施工,并使用有著耐紫外線特性的銀朱與自制的桐光油等調配后進行涂刷油飾,從而使古代建筑的維護與修繕的質量有所保證。
長期以來,采用這些技藝修繕的古建筑至今依然保持著完好的狀?態。不同的構件有不同的做法,在官式做法里面,大木構件一般采用一麻五灰的做法,例如柱子、坎框、大門、檐下檁、角梁、枋等。而小木作等裝修部分的木構件則采用單批灰的做法,例如門窗、連檐瓦口、椽望等部位。到清代一麻五灰以成為官式通用做法,具體工序為:
(1)捉縫灰,木構件上有明顯裂紋,要先施“捉縫灰”。待汁油漿干后,將木構件表面打掃趕緊,用粗油灰捉縫,縫內油灰必須飽滿,防止蒙頭灰,就是表面有灰而縫內無灰。無縫處僅留極薄一層油灰,俗稱“靠骨灰”。干透后用石片或瓦片磨平,邊楞用鏟刀修整,掃除浮土。
(2)粗灰,粗灰又稱通灰,此道灰作在捉縫灰之上,用皮子或板子將表面滿刮粗灰一邊,作為貼麻的基礎,要將木構件修復平整,柱子要修復圓直,干后磨平擦凈。通灰層厚0.2-0.3毫米。
(3)使麻,在地仗層上面粘上一層麻,能夠增加拉力,反之灰層開裂,加固整體灰層。一般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①開頭漿:將油滿和血料調成血漿涂在通灰之上,厚度以浸透絲麻為宜,不能太厚;
②粘麻:將梳理好的麻片粘在油滿血漿上,要橫著木紋粘,厚度均勻一致。防止出現凹凸現象;
③軋麻:麻粘好后,用麻壓子隨粘隨壓,使油漿浸透麻的表面。壓麻的次序是先壓鞅角,邊線,再壓大面,壓倒表面沒有麻戎為止;
④潲生:如果底漿未把麻浸透,則用油滿和水調成漿液重新將干麻攏刷一遍,使干麻與底漿相互融合,加強整體性能;
⑤水軋:也就是第二次找補軋麻,用軋子尖將麻絲局部翻虛,檢查是否有虛麻或是干麻,然后再次用壓子順著麻絲壓實。
(4)磨麻:待麻干后用砂石磨麻,磨到麻絲起絨,有被磨起的麻絲要將其掛掉,然后將浮戎打掃干凈,為下一道工序做準備。
(5)壓麻灰,用油滿加中灰調成,將其涂抹于麻上,反復磨壓使得油灰與麻緊密結合,之后再覆一層油灰,并修整邊角,等自然干燥后磨平刮凈。
(6)中灰,等壓麻灰干透之后,用油滿和中灰調合成的油灰再在亞麻灰上覆蓋一層,等干透后磨平刮凈。
(7)細灰,待中灰干后,砂石將表面磨平。用油滿和細灰調和成的油灰將邊角,框線,坡楞出用細灰找平,然后再滿鋪一層細灰,厚度不要超過2毫米。
(8)細磨鉆生,待細灰干后,用細砂石精心研磨,使之光滑平整。同時用生桐油反復鉆透灰層,隨磨隨涂,以防風裂。
經過以上七道工序,地仗的工藝的工藝完成。每一道灰層都要在上一道灰完全干透磨平后進行,施工時空氣濕度不能過大,否則地仗易霉變。
使用時在木構造表面分層刮涂,其中為防止涂層龜裂剝離和增強地仗的拉力,刮涂過程中通常還通過披覆麻布的方式來進行加固。大型建筑對地仗工程有著嚴格的要求,如北京故宮的地仗即有“二麻六灰”一說。
清早期以前的地仗做法比較簡單,一般只對木構件表面的明顯缺陷用油灰做必要的填刮平整然后鉆生油(即操生桐油,使之滲入到地仗之內,以增強地仗的強度韌性及防腐蝕性能)。
清早期以后地仗做法日益加厚,出現了不施麻或布的“單披灰”,包括一道半灰、兩道灰、三道灰乃至四道灰做法,更講究的則有“一布四灰”、“一麻五灰”、“一麻一布六灰”,甚至“二麻六灰”和“二麻二布七灰”等做法。講究的四合院木構地仗,重點構件要做到一麻五灰,其余構件大多做單披灰地仗。王府建筑的地仗可厚于—麻五灰。
在木構件表面做地仗,在清代早期已形成制度。清代以來,木構地仗所以出現越做越厚的趨勢,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清代建筑多承自明代,因年久反復修繕,原有構件大多不太平直圓順,棱角也不完整,只能通過加厚地仗、使麻糊布、過板閘線等工藝手段得以再現昔日光彩;其二,實踐使人們懂得,很簿的地仗是不能長期抗御自然界各種侵蝕的,因此加大地仗厚度,加強地仗的拉力(糊布或使麻),也就成為必然。
古代建筑的油灰地仗經過上千年在實踐中的發展和完善,在我國北方尤其是在北京地區已經形成了非常完整和統一的一套油灰地仗操作模式。在一般情況下分別使用在古建筑的連檐瓦口椽頭、椽子望板、斗拱、門窗楣子芯屜、各類花板、雀替等木構件相對較小和有雕刻紋的部位。
有時候由于資金不足而把修繕等級降低,經常在上架大木和門窗大邊等部位也會使用單披灰地仗做法。此種做法的優點是:省材料、省工時、易操作。缺點是:木構件易出現裂痕,不利于對木構件的保護與延年。麻布地仗從高級到低級的做法分別為:兩麻一布七灰、兩麻六灰、一麻一布六灰、一麻五灰、一布五灰和一布四灰等。一般情況下經常使用在古建筑的上架大木、山花博縫板、掛檐板、下架柱子、檻框、塌板、大門、走馬板、門窗大邊及絳環板裙板等木構件相對較大的部位。
此種做法的優點是:由于在使麻和糊布的作用下木構件不易出現裂痕,有利于對木構件的保護,從而對整個建筑起到了保護與延年的作用;缺點是:費材料、費工時、操作難度較大。
在上述所有這些傳統油灰地仗當中,古建筑上下架大木油漆修繕施工中最常見和最常使用的是一麻五灰地仗。它既把單披灰地仗和麻布地仗的優點和長處進行了有機的結合,又盡可能的避免和減少了它們的缺點。有95%的古建筑修繕項目中都使用過一麻五灰地仗。
剛開始從事這項工作很長的一段時間內(1980年至2000年),油灰地仗及彩畫90%的修繕項目,是把木構件上的殘破舊油灰地仗及彩畫全部砍凈撓白,重新做一麻五灰地仗及彩畫。還有10%的修繕項目,是把上架保存較好的彩畫部位進行全部保留,只對上架椽望和下架進行一麻五灰地仗及油飾的修繕工作。
而在古建筑修繕當中如何保護、保留和修補有歷史、有文化、有價值的殘破油灰地仗及彩畫則是近些年來的新課題。在古建筑修繕項目的所有教材中還是一片空白,也很少能有老師傅在這個技術問題上進行過傳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