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是我國境內分布地域較廣的一個民族,其分布主要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受所居環境的影響,在不同的地域內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風格。同時其住宅的位置、居民的信仰與禁忌等都呈現出一定的差異。其傳統民居建筑主要有青棚、垛木房、土掌房、瓦板房、閃片房等類型。
土掌房
土掌房是彝族最為古老的民居建筑,其分布于少雨且干旱的山區以及河谷地帶。它主要以石頭為墻體的基石,使用土坯砌墻,在墻上會架設木制的橫梁。在建設時,墻體會承擔部分重量,其余的重量的由橫梁、木臥梁承擔。在梁上可以鋪設木板或者竹子,用泥土將其拍打嚴實,形成一種平臺的房頂,防止雨水下漏,可以將房頂作為曬場,建筑壽命三十年左右。這種土掌房一般都為平頂房,可以建二層或三層。
垛木房
垛木房又叫做木楞房,其一般分布在云南西北的小涼山一帶,這些區域森林面積廣,交通大多不方便,建筑技術相對落后,所以居民一般使用木材建房。利用當地豐富的森林資源,可以將木頭壘建成墻壁,使用的木質有青松木、栗樹等,將木頭的兩端切成勒口,根據房屋設計的大小,將其按照大小相扣的方法壘到一定的高度,再使用較為結實牢靠的木叉將其夾緊,壘成墻體。而屋頂一般都是土頂,將木頭鋪列在樓楞上并糊一層稀泥,使其具有穩定性。這種結構的房子是由木材建造的,結構較為簡單,建蓋時比較方便,具有冬暖夏涼的優點。
瓦板房
瓦板房主要是高寒山區的彝族民居建筑,因屋面使用木制的瓦板修蓋而得名為瓦板房。房屋的四面墻體有兩種結構,一種使用泥土修蓋,另一種使用木頭與籬笆修蓋。在其墻體上設置棟梁,形成房架,蓋成兩方斜面的人字形屋頂,屋頂上使用長度為六尺、寬度為七寸或八寸的云杉木板,這種云杉木板也叫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