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是中國先秦古籍。一般認為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物產、巫術、宗教、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內容。《山海經》全書十八卷,其中“山經”五卷,“海經”八卷,“大荒經”四卷,“海內經”一卷,共約31000字。記載了100多邦國,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國山水的地理、風土物產等訊息。
《山海經》與圖畫的關系
先有圖畫,后有文字,歷代學者對《山海經》的形成過程充滿想象。古老的《山海經》納入社會學、天文學的領域,這無限伸縮的空間似乎更說明了《山海經》疆域之廣闊。
神奇瑰麗的山海經圖,為我們展示出中國原始先民心目中的圖像世界,這些形象在造型、想象、表現形式上都是典型中國式的,原始粗獷、夸張怪誕、率真稚拙、充滿野性。
中國人以這些形象表達出自己對天、地、人關系的理解,與天地溝通,與自然協調,與山水、生靈對話,保留下來大量原始思維的模式與遺韻。
《山海經》一本怪書
打開《山海經》,首先進入人們視野的都是些稀奇古怪的神、怪、動物、植物。這些怪物,據說還有預兆吉兇的超自然功能。
這些非現實的內容出現在《山海經》這本基本結構形態,為所謂的“自然地理志和人文地理志”中,所以顯得怪誕,古人并不重視它。
失落的“天書”
《山海經》自古稱為奇書,學者或據以考地理,或藉之論神話,世人所津津樂道者則無非充斥其中的四海神奇、遠方怪物。
對華夏世界觀發生過巨大影響的“天書”。
明代以前,只有東晉的郭璞認真研究它并做了注解,但是仍然留下許多“不詳何物”的字句等待后人破解。
想象的邊界
《山海經》講的是海外大荒、遙遠國度中的怪物、怪人、奇風異俗,是歲時月令,是古人時間知識的反映。書中大量的內容是關于海外諸國比如結匈國、羽民國、讙頭國、厭火國等等的人物形象的描述,是一幅描繪歲時場景的月令圖。
畫面上有很多稀奇古怪的人物形象,都是平時所罕見的,因此就想當然地認為這是一幅寫照遠方國度風土人情的地圖。
重新發現《山海經》
這本書專談怪力亂神,在今天的學人看來不是本正經書,其地位和影響是不可與儒家六經、諸子百家相提并論的,正是由于儒家六經、諸子百家的光環,吸引了人們回望歷史的目光,才在很大程度上掩蓋了包括《山海經》在內的一大批古老典籍的固有光輝,許多典籍甚至因此而逐漸湮滅散失,永遠從我們思想的視野中消失了。
《山海經》對于古代思想和學術的影響,主要源于其中的時空知識對于中國古代世界觀和思維模式的奠基作用。
至今為止,我們的學術界還遠遠沒有認識到《山海經》這本書的價值,《山海經》就像祖先給我們留下的一幅“藏寶圖”,等待著我們去重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