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是秋天的第三個節氣,表示孟秋結束,仲秋開始。民諺有云“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白露是一年中晝夜溫差最大的一個節氣,人們最明顯的感覺就是晝夜溫差增大,夜間會感到一絲絲的涼意。
民間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的說法,也就是說白露節氣一過,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體了,以防著涼生病。白露不同于立秋和處暑,立秋處暑雖然位列秋季,但仍有夏日的溽熱如影相隨。而白露則把一個真正的秋天帶到了我們的面前。
白露至,涼風起,露從今夜白,夜自此日涼。一場秋雨一場涼,洗盡江南殘暑,秋爽使人清心。從詩經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到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白露”二字,生在了裊裊詩詞中。
古人對“白露”的解釋則著重于傳統文脈的延續,《月令七十二集解》中是如此詮釋:“白露,八月節。秋屬金,金色白,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以四時配五行,水土濕氣凝而為露,金秋色白,以白形容秋露,“白露”名符其實。
秋風吹葉,白露凝珠。古人又進而認為,清晨的露水吸收了天地間的凝氣,最為潔凈。漸于民間形成在白露節氣“收清露”的習俗,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就曾記載:“秋露繁時,以盤收取,煎如飴,令人延年不饑。”至此,收清露成為白露時節的一種儀式。
白露有三侯:
一候鴻雁來,鴻雁知時之鳥,熱歸塞北,寒來江南,沙漠乃其居也。鴻雁二月北飛,八月南飛。白露意味著氣溫開始變涼,季節性的鴻雁準備南飛了。
二候玄鳥歸,玄鳥指的是燕子,是北方之鳥,春分而來,秋分而去,如今北飛為歸,紅花半落燕歸去,秋風蕭瑟,要白露滿山葉飛墜了。
三候群鳥養羞,“羞”同“饈,百鳥感受到肅殺之氣,紛紛開始貯存干果糧食以備過冬。
白露期間的各地民俗,主要有祭祀大禹、釀五谷酒、啜米酒、秋社、喝白露茶等。
祭禹王
禹王是傳說中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漁民稱為“水路之神”。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時節,都會舉行祭禹王的香會。其中清明、白露春秋兩祭規模為最大。
吃龍眼
福建福州有個傳統習俗叫“白露必吃龍眼”。民間的意思是,在白露這一天吃龍眼有大補身體的奇效。因為龍眼本身就有益氣補脾、養血安神、潤膚美容等多種功效,還可以治療貧血、失眠、神經衰弱等多種疾病。
白露茶
民間有“春茶苦,夏茶澀,要喝茶,秋白露”的說法。此時的茶樹經過夏季的酷熱,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長的極好時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樣鮮嫩,不經泡,也不像夏茶那樣干澀味苦,而是有一種獨特甘醇清香味,尤受茶客們的喜愛。
白露米酒
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釀成,其酒溫中含熱,略帶甜味,稱“白露米酒”。資興興寧、三都、寥江一帶歷來有釀酒習俗,白露節一到,家家釀酒,接人待客必喝“白露米酒”。
吃番薯
民間認為白露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絲和番薯絲飯后,不會發胃酸,故舊時農家在白露節以吃番薯為習。
白露開始,在飲食調節上宜以清淡為主,建議多吃梨、銀耳、蜂蜜、百合、枸杞、蘿卜、豆制品等,以益胃生津;也可熬銀耳粥、芝麻粥、紅棗粥、玉米粥,以滋陰潤燥。保持少吃冷飲,充足的睡眠,合理膳食,適當運動。